小学一年级的折叠剪刀,自嘲“已经奔四”的周宏华依然好好收着。当年在国青队集训时发的拖鞋,穿了10多年已经泛白,队友齐思特忍不住建议:“花姐,看不下去了,扔掉吧。”
断舍离,对天秤座周宏华是一个艰难命题,更何况她原本准备告别的是占据人生20多年的篮球场。
作为北京首钢女篮队内年龄最大的老将,赛季初就冲着为生涯圆满收官的她又决心和全队“再打一年”,理由简单得只有3个字“不甘心”。
一周前,WCBA半决赛第三回合较量中,三连冠的北京首钢女篮回到主场,以71∶74惜败于广东新彤盛女篮,以0∶3的总比分遭对手淘汰。“那天比赛结束,好多人都哭了。”提到这个瞬间,当晚的情绪很快闯进周宏华眼眶,“今年广东是很强,但没达到能3∶0拿下我们的水平,尤其我们刚扛过新疆队,死磕的心气儿非常足。”
本赛季,对冠军之师是一场一开始就进入“困难”模式的战斗。三连冠时期最重要的外援福尔斯决定不再赴海外打球,为俱乐部效力了18个赛季的张帆转做助理教练,周宏华、史秀峰、杨半伴和邵婷4位80后球员带领全队一路闯进半决赛。
遗憾的是,“有情饮水饱”在残酷的竞技赛场上不是总能呼唤神迹。接连不断的伤病从赛季初就亏空着冠军之师的弹药,杨半伴因为腿部旧伤未能通过体测,缺席了前5轮;队长齐思特肩部韧带撕裂,缺席了不少场次的常规赛;高颂上赛季带着手掌骨裂伤打完总决赛,术后尚未完全恢复想便坚持出战,不料在关键时刻又被新疆队外援约翰逊手肘击中面部,造成面部4处骨折,险些失明。“几乎没有人员齐整的时候。”周宏华能数出每个队友的伤。
看着全队拼到最后一颗子弹,和张帆同龄的周宏华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我不敢保证明年我们会以冠军收官,我就想不留遗憾。”
“不留遗憾”于老将而言,像在一个巨大泡泡中吹出一层一层泡泡来“填满”梦幻的过程,为防止最大的泡泡破灭,每次努力得全力以赴,又得如履薄冰。
训练一到上量期,年轻队员睡一觉便可恢复,周宏华得“睡三觉找补”,她常在心里嘀咕“我是不是老了?”又不愿接受消极暗示,便试探性地问小队员:“你们累不累?”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她便踏实一些“原来都累啊”,转念一想“换我20多岁的时候,别人问我一样的问题,我从来都不会说累”。
更积极的暗示来源于主教练张云松,“云指从没因为年龄对我特殊对待过”,和年轻队员一样的训练强度、训练要求、较长的上场时间,于周宏华而言意味着“他对我放心,有信心”。这种无差别让她坚信“我还没老,能跟上”。
赛季结束后,张云松专门提到,老将的表现令人感动,特别在季后赛上,从精神层面和技战术层面,都展现了北京女篮的拼劲儿和斗志。周宏华很清楚,教练心目中“老将”该有的样子,“以老带新,带的不是技术动作,而是精神”。她注意到,张云松激励小队员向老将学习,很少说技术动作,更多强调“她们依然能拼能抢,你们做得到吗?”
“30多岁还能打比赛,那不成妖精了吗?”周宏华记得自己20多岁时内心的玩笑,在职业体育还很神秘的年代,对中国的女篮姑娘而言,超过30岁依然保持很高的竞技状态,“是不敢想的事儿。”因此,2011年韩国外援金英玉的到来,给周宏华带来巨大震撼。
身高仅1.70米、已经37岁的韩籍老将帮助首钢在联赛站稳脚步,眼见比自己年长10岁的金英玉自如地应对着全场紧逼要求的强度和密度,好奇心驱使周宏华开始仔细观察金英玉,“要找出她能保持如此竞技状态的秘诀”——碳酸饮料,从来不碰;食物搭配中特别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注重拉伸;每次训练后都会冷热水交替浴,帮助肌肉恢复;非冬季也注意保暖……这位韩国前辈教给周宏华的“全是训练生活的细节”。
这些细节,将曾经“非可乐不喝”的周宏华变成了“养生派”。她有一个双层玻璃的老式茶杯,每次大家换鞋时,周宏华就提着沏好茶的杯子,背着手在队友前面晃,偶尔“点评”几句技战术,队友看她“就像一个老干部”,自诩“搞逗”的“花姐”马上回怼:“云指也有一个一样的杯子。”而在综艺节目中,跟着主持人吴昕上了热搜的泡脚桶,也成了周宏华的“心头好”,首钢女篮也因此掀起一阵泡脚风潮。
没有训练时,姑娘们偶尔追剧。因性格极为相似,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直率、幽默、暴脾气的大娘子成了队友眼中“古装版花姐”。周宏华觉得评价准确,“搞逗”是她在赛场下的状态,而“暴脾气”专属于赛场。
“刚进队的小孩,一开始最怕我,相处一段时间,最不怕的就是我。”在场上控制节奏、果断干脆的周宏华,坦言在生活里不愿主动成为“拍板的人”,吃什么饭、看什么电影、统统别人说了算,1996年的小将齐钰能一把勾住周宏华的脖子,开玩笑“来,咱俩唠唠”。可一旦上了赛场,周宏华就恢复成“说话不藏着掖着的花姐”,看谁一有松懈,便不留情面地大喊,“运动员不太会伪装,有些小队员不高兴就挂脸上,耷拉眼睛听着,但到了场上她依然会按你的建议去做。”作为前辈,周宏华心里清楚,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年轻队员积极配合,她才真正能在队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给年轻队员建议,“倚老卖老”可行不通,戳得中问题才是关键。
身高只有1.74米的周宏华从小被当作“纯组织后卫”培养,但性格鲜明的她又偏偏是个“分迷”,她羡慕能频频得分的队友,期待进球后的掌声雷动,少年时期的教练总提点她:“得有大局观,你的任务是观察每个人,盘活球队。”这曾是一项让她百般不情愿的任务,别人视线外的篮板、防守等“脏活儿累活儿”是她的,进攻得分、签名收花是别人的。她知道“集体荣誉感”几个字,但委屈面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2008年进入北京首钢后,一次全国比赛中,周宏华个人独得了三分王和助攻王两个奖项,但俱乐部并未拿到佳绩。那种她期盼已久的个人英雄色彩似乎没有想象中耀眼,“责任”比“荣耀”更深地触达了周宏华内心。2011~2012赛季,周宏华跟随全队,为北京女篮队拼下史上首个联赛冠军,迎接的人群伴着鲜花掌声,让她瞬间“开悟”,“集体好,个人才会好,没做好本分队伍输了球,自己得了很多分又能怎样呢?”她在赛后总结中认真写道:“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此后,她在场上主动揽下“脏活儿累活儿”,并认真观察每个人的机会、毛病,及时纠偏。在列举队伍的成就时,也不忘提及未能上场的队员,“她们要做大量研究对手的工作,看录像,模仿对手主力队员的技术、配合,让我们针对性地防守。她们藏在胜利背后,球迷看不到她们。”
不被看见的感觉,周宏华特别熟悉。身材娇小的她几乎是听着“你不适合打篮球”长大的,但12岁接触篮球后,她一门心思想当篮球运动员,进入体校后,梦想变得现实而具体,“40多号人只有12个孩子能打比赛,只有出去打比赛了,才有可能被教练选中,进国少、国青,一批就选一两个人。”
扎在6人间里,眼看着小伙伴收拾行李出去比赛,“特别羡慕”。周宏华跑去跟教练说:“我也要参加比赛。”教练告诉她,“你得练到我不得不带你去的程度,就可以报名。”
体校有块室外的沙土场地,每次练习都得小选手自己推车划线,每天晚自习后,周宏华就借着宿舍投下来的光在场地上练习运球,“投篮练不了,看不见篮筐。”促使她拼命的正是不远处的室内场地,“有木地板、明亮的灯光,成绩好的才能进去,进去就能练投篮。”坚持摸索了一年半,周宏华终于成为被带出去参赛的少数孩子,“再也没被刷下来过。”
现在,成为冠军之师的功勋球员,周宏华还在加练投篮,“新的打法要求每个位置都是进攻点,纯组织后卫要改变了。”自从允诺还要和球队“卷土重来”后,即便假期,周宏华也在保持训练,“张帆准备退那年,也有遗憾,第二年迎来了完美收官。我今年也有遗憾,希望明年也能如愿以偿。”
如愿以偿后的故事,周宏华已经拟好大纲,“成为教练,再好好捯饬一下自己。” 她想起父亲曾经的嘱咐:“场上要像小老虎,场下可以像小姑娘。”周宏华的鼻梁在比赛中折了两次,“别人说治了能挑高”,结果痊愈后发现那都是安慰自己的话。离开球场后,她想“折腾”一下凹陷的鼻梁,但不再是通过受伤的方式。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