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也算个节吧。有一段相声《节日游戏》,演员分成两拨找节日,一拨找单月里的节日,一拨找双月的。找双月的人二月找的是“二月二,龙抬头”。找单月的演员就问“什么节”?答“抬头节”。“没听说过,没有这个节”。然后,以找错了为由,用扇子啪啪啪打脑袋。相声用名字里有没有节这个字,作为是不是一个节日的标准,没有这个字就不算。这也不禁琢磨。毕竟龙抬头有固定的祭祀、习惯、吃食,肯定算个节。
龙抬头祭什么神?祭土神。传说这一天是土地真君的生日。当天除祭祀,还要“熏虫儿”。中国历来是农历阳历合用,“二月二,龙抬头”是农历,与它日期相近的“惊蛰”是阳历。不论是现在用的惊蛰还是更古的启蛰,从字面上看都是虫子萌动的意思。地里虫子开始活动,对农事和人的生活都有影响,如果惊蛰是通知一声虫来了,龙抬头就要采取具体动作——“熏虫儿”了。怎么操作呢?就是吃啊,吃油煎饼,把元旦(春节)祭祀剩下的饼煎了吃。这么做了就能够引龙出,而压制百虫使之不出。至于为什么人吃了饼,龙就来了,殊不可解。现而今,节日原本的祭祀和神性都淡了,唯有过节必须吃点什么这件事,总能完好保存下来。
龙抬头吃油煎饼,上面已经说了。但龙抬头的吃食,可不只有油煎饼。就拿北京说吧,大概北方地区也都差不多。北京的老吃主儿唐鲁孙先生说,北京人有三大主食,饺子、烙饼、面。北京人过节的吃食,也总在这三样里打转转。老话怎么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要说春节把这三样吃全了得三天,龙抬头一天就行。《北平风俗类徵》引《京都风俗志》,“此日饭食,皆以龙名,如饼谓之龙鳞,饭谓之龙子,条面为龙须,扁食为龙牙之类”(北京话里扁食就是饺子)。一起吃三样,还饶一碗米饭。有民俗著作说,这天还要吃油炸糕,圆滚滚的是吃龙胆。本来龙抬头,要请龙帮忙斗虫子,当天连针线活都不能做,防止扎了龙眼。可这一顿吃,龙都零碎了,还把人家孩子也一并吃掉,怎么让人帮忙。看来有的吃,帮忙不帮忙的都不是事儿。
也有说龙抬头吃猪头。这个习俗,我没查到起源,但可能也有点道理。自古祭祀以三牲(猪牛羊),猪头是祭祀的主力。不论祭土地还是龙王都用得上。上供人吃,也是古礼。这个习俗大概龙王会赞同。
我想世界上最会吃猪头的就是中国人了,这脑袋上什么都不糟践。猪耳朵是好东西,可以炒耳丝,也能做腊味。有多少妖怪提着八戒的耳朵流口水。猪脑是四川火锅绝配。要做酱货、卤味,鼻子部分是拱嘴,舌头也能酱,有的地方上牙堂也单是一吃,一棱一棱的叫做“天梯”。老北京卖猪头肉的人叫红柜子,一个人背着红漆小柜走街卖,但吆喝都是“熏鱼”。可要真买熏鱼,除了农历三月黄花鱼下来的时候,其他时候没有,只有猪头肉、下水、卤鸡蛋。这是过去一种避讳。
要说猪头做得讲究,自然还属江南。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便详细讲解了猪头的做法。现在扬州菜有三头的说法,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蟹粉狮子头。除了狮子头,都讲究拆骨。去年某著名饮食纪录片,展现淮扬菜大师拆鲢鱼头的功夫,100多块骨头拆下来,鱼头仍旧不散。猪头如是,要一个整字,细细剔除骨头,几个小时焖炖后上桌,红光亮的猪头,不仅不碎,一张脸面团团还在对你笑。龙抬头吃猪头这个风俗,大概南方不讲究,至今我还没看到有“二月二,请你到扬州吃猪头”的宣传。
说回相声,我要是那个找双月里节日的人,就不说龙抬头,我会说二月初一“中和节”。这是唐代的节日,祭祀太阳神。具体说要吃印着小公鸡的太阳糕。得,还是吃。
辛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