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拨通90后全国人大代表袁海波的电话,是在全国两会前的一周。电话那头,他刚下班,又要开车去调研。
袁海波是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团结村袁家营村民小组的村民。2010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他带着借来的1000元到浙江义乌打工,做过商贸城店员、淘宝店配货员和客服。2012年,他进入一家服装企业,经过几年打拼,升至车间主任,如今担任企业工会主席。
外出务工这些年,袁海波不仅动员家乡数百人外出务工,还组建了外出务工同乡交流的微信群。袁海波告诉记者,近年来,曲靖政府部门为有意向外出务工的群众开展了职业引荐、技能培训等,进行“有组织化的劳务输出”。外出务工的老乡之间也会相互帮衬,“三三两两带着,我带你出去,你带他们出去”。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袁海波最关心的问题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过去这一年,他利用工作日的夜晚或周末,走访了多家化妆品、电子、服装企业,调研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及随迁子女就学情况。去年两会,第一年履职的袁海波带来的建议是规范务工人员作息时间问题。经过充分调研,他发现,目前,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仍然存在难以享受流入地公办教育资源的情况。今年全国两会,他提出了关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公办教育资源的建议。
袁海波在调研时遇到过一对带着两个孩子进城务工的夫妻,一个孩子上幼儿园,一个上小学,但都无法进入公办学校上学,无奈之下只能就读每学期开支高达9000多元的私立学校。尽管费用昂贵,但学校仅为孩子提供一顿午餐,没有营养早餐。除此之外,袁海波还注意到,这类孩子放学后“零监管”问题也很严重。私立学校下午放学后无法提供辅导、托管等服务,家长必须把孩子接回家——这给需要加班的父母带来了监管难题。
在袁海波所在的企业,90后占了员工总数三分之一。他说,相较于上一代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观念已经转变。“他们找工作不会先问工资待遇状况,而是先问你这个工厂的住宿条件、周边生活及娱乐配套设施。说明他们注重工作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生活品质了。”
袁海波明显感觉到,对未来缺乏明确规划,是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共同问题。“我问了好多人,出来务工有没有考虑在这里干多久,是学点技术还是储备点资金?以后回家发展,还是打算在外自己干?但是他们都没能讲出一个具体的规划。”
他不无担忧地说:“一些年轻务工人员甚至对自己的钱也缺乏管理和规划,一发工资就很快花光,变成了‘月光族’。”
袁海波告诉记者,今年,他会把调研重心放在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发展规划上。他希望,“务工人员也能过上更有规划的生活,多多学习,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