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4月1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4月12日   04 版)

    看到“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以为是李商隐;看到“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以为是贾岛。其实,都是黄景仁(1749~1783),一个清代诗人。

    对今人来说,黄景仁并不知名,对同时代的人来说,他的地位也并不显赫。概括来讲,他就是活跃在乾隆盛世的一个有才华的寒门士子,尽管先祖是宋朝诗人黄庭坚,但那已经是700年前的事情了。相较另一个清代诗人纳兰容若,他家世不及、风流不及,连名字都显得中规中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历史和八卦中都不够出彩的诗人,却为我们贡献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百无一用是书生”等经典诗句,尤其是后者,堪称文人无奈自嘲的经典。

    黄景仁,字仲则,常州人,出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在当时的社会舆论看来,这是一个盛世,一个堪与大唐开元媲美的盛世。在黄景仁身上,我们也的确能看到很多盛世应有的故事。

    比如,盛世不乏一鸣惊人的少年天才。

    黄景仁4岁丧父,家境清寒,幸好母亲坚持让他读书。他的起点也相当不错,小时候被誉为“神童”,9岁时就在主管教育的官员面前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艳压四座;乾隆二十九年(1764),第一次参加童子试,又得头名,一个才子似乎要冉冉升起。

    乾隆三十一年(1766),18岁的黄景仁写下《少年行》:“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清代诗人爱用典,以显示自己读书多,但这首诗里没有这种习气,颇有乐府的自然爽朗。而在另一首《秋夜曲》中,“深秋夜冷谁相怜,知君此时眠未眠”,又极尽缱绻。

    踌躇满志又缠绵悱恻,上一个这样的诗人,我想到的是李白。但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后来的故事也证明,黄景仁和李白还有一个共同点是,一生不得志。

    盛世总生产怀才不遇的诗人。

    中了童子试第一名后,黄景仁连续3年参加江宁乡试,屡战屡败。乾隆三十三年(1768),第一次秋试落第的他写了《杂感》,就是那句著名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出处。从当时的情形看,这不过是一个20岁年轻人考试没考好而发的牢骚,但从他只活了34岁的年纪看,半生已蹉跎。

    十有九人堪白眼,这并不是别人给黄景仁白眼,而是他看不起别人。三年考一次,不中等三年,没有家底支撑的黄景仁只能去谋生,辗转各地成为幕僚——这个职业还有一个更通俗的称谓,师爷。其实,对一个看得开的人来说,这条路也不错,何况,黄景仁的“恩主”们也算对他爱护赏识,有一位还替他出钱谋官。可惜,黄景仁看不开,他并不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

    盛世背后也时刻隐藏危机。1783年,黄景仁客死解州(今山西运城解州镇)。这一年,乾隆第四次东巡盛京,俄国成立了黑海舰队,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不过,黄景仁遇到的危机更直接一些,他离开京城的原因十分现实——欠债还不了,狼狈出走——其实说逃也不过分。

    生活这么惨,自然会映射到诗中。于是,黄景仁的诗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会拥有比较多的读者。

    同为常州人的瞿秋白,一次在讲自己家庭贫困时就说:想起我与父亲的远别,重逢时节也不知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那句诗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后来,他的一首诗中也再次提到黄景仁:“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

    郁达夫喜欢黄景仁更是毫不掩饰,他的短篇小说《采石矶》就以黄景仁为主人公。这二位之间也的确有着诸多共同点,比如,在人生经历上,都生于书香世家,却父亲早逝,生活困窘,年少成名,却仕途坎坷,最后客死他乡;在性格上,都敏感而狂狷,为世俗不容。

    如果说黄景仁的一生中还有那么一些明媚的光影,那可能来自他最好的朋友洪亮吉(1746~1809),世称“洪黄”,或者“常州二俊”。尽管听上去不是什么响亮的名号,但对清代诗人来说,已是难得的佳话。

    洪亮吉是黄景仁的老乡,他们的友谊开始于乡试,发生于一间小旅馆,少年学子之间惺惺相惜,说不定还有卧谈会,成了一辈子的朋友。后来,洪亮吉高中榜眼,官至翰林院编修,比黄景仁顺利得多。

    其实这是一个性格决定命运的故事。洪亮吉性格开朗,虽触怒嘉庆,差点被杀,流放伊犁,却又在百日之后被释放回籍,在家做了10年学问才寿终正寝。没有好心态,恐怕不会如此淡定,此为他话。

    黄景仁去世,洪亮吉闻讯哀狂,借了一匹马,从西安出发,日夜兼程七百里赶至,为其处理后事,不仅扶其灵柩千里归乡,还为他整理诗集、奉养老母。儿子去世后,黄景仁母亲对自己孙子说:“你的才智不如你父亲,但是为人老实,我只希望你能做一个以品行被人称赞的人。”可见老人家对他的才华和性格都十分了解,早慧而敏感,易折。

    黄景仁身后,出现过三次研究他的热潮:一次是乾嘉年间,他过世不久,袁枚、洪亮吉等诸多当时名家,十分推赏他的著作;一次是民国年间,瞿秋白、郁达夫、苏曼殊、柳亚子等,也对他推崇备至;第三次则是上世纪80年代,1983年是黄景仁逝世200周年,有《两当轩集》出版。在此之后,少人问津。

    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出版的《聊将锦瑟记流年——黄仲则诗传》,这一代读者才第一次知道,200年前有过这样一位诗人,他短暂的一生是古典诗歌最后辉煌的注脚。

    黄景仁故居位于今天的常州市神仙观弄33号,走过路过的书生,不妨去看看。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4月12日 04 版

《史记》与纪传体体例的史学意义
伊尹的逆袭
灵:从原始到理性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