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竟然已经工作了整整15年。但还好,离联合国对青年的定义上限45岁还有差不多10年,所以我正青春,还能闯!
“闯”对我来说是个很有魔力的字眼。因为爱闯,我从理科生成为新闻人;因为爱闯,这些年踏遍了中国除西藏之外的所有省份;因为爱闯,硬是从一个传统媒体人变成了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这几年,我时刻追赶互联网迭代的步伐,奔波成了常态。2018年,我飞行了十几万公里,再算上在高铁上的时间,一年里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出差路上。如果要问是什么让我坚持?或许就是梦想的召唤:永不言弃,闯出一片天地!
我曾是一名地道的理科生,2000年却“闯”进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成为网络新闻学专业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学院重视学生实践,鼓励大家到媒体一线闯荡。于是,我从大一就开始实习。一开始,我写的稿子总会被报社老师改得面目全非。不过我没放弃,无数次地揣摩学习写作技巧后,渐渐得心应手,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文章发表,有时还会接连做出两三个整版的报道。
当然,媒体实习给我的最大收获不是稿费,也不仅是写作能力的提升。报社前辈教会我一个道理:想做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与社会打交道。在毕业后当记者以及此后的创业过程中,这个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怀揣着新闻理想,大学毕业后,我只身南下闯荡,加入刚筹建的深圳卫视。从编导、主编再到制片人,一干就是近12年。那些年,我走南闯北制作过不少特别的节目:曾经历时30多天,横穿整个澳大利亚,在澳洲冬季的严寒中风餐露宿,穿越荒漠无人区。我也曾带着摄制组开着帆船,花半年时间走遍了中国海岸线。
不过,我刚进电视台时的状态却是糟糕透顶。由于不是广电专业出身,连最基础的编辑机、摄像机都不会用。于是自己暗下决心,通宵达旦地用了一个月把所有设备都学了个遍。我还拜师学了摄像技能,没想到全台考试拿了第一名,拍的第一部纪录片就拿到了全国大奖。
身处深圳,我始终对商业社会保持着关注。因为职业性质,我常有机会与一些成功的创业者面对面交流,这使我接触到不少前沿的互联网思维。在电视台工作的后期,我开始负责广电新媒体项目,成为国内第一批网络电视台的管理者,算是一条腿跨进了互联网行业。
离开电视台的决定是艰难的,曾经以为干新闻会是自己这辈子唯一的职业。但最终还是抵不上对互联网的执念,2015年,我辞职下海成了“创业狗”。
创业的项目是一个互联网出行平台——嗒嗒巴士,主打“一人一座、专巴直达”的白领上下班体验。由于赶上风口,我们的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通了3000多条巴士线路,总用户量达到300多万。前后不到半年,融资了三轮,估值数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定制巴士企业。
第一个创业项目,让我深刻体会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力量。很多业务都是边做边创出来的,只要在一个小循环里跑通,就能成为全新的模式快速复制,迭代前进。
2017年,我开始另一个创业项目,运营一家做微信生态的互联网公司。很快,用户就达到数亿。公司员工绝大部分都是90后,一个个青春洋溢,都是“互联网原住民”,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网感。和他们一起闯、一起创业,心情和状态也年轻了许多。我会时常分享自己爱折腾的经历,人生的意义在于突破自我,只要你敢闯,机会总比别人更多。
刘甜(深圳“量子云”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