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4年前的夏末,我拉着行李箱、背着鼓囊囊的包,从北到南,穿过白天和黑夜,来到长沙。
9月的长沙气温依然高得离谱,对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说,真的太不友好了。刚从装有空调冷风不断的火车上下来,滔天热浪便扑过来,大有吞没人潮之势,让我直想退回车厢,原路返回。
众多学校迎新的学姐学长们高高举着自家学校的牌子,我在人海里四处张望寻找写在我录取通知书上的那4个字,在看到“中南大学”的一刻,突然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啊,它是在等我,而我也在寻它。
记不清是学姐还是学长了,接过我的行李箱,一路将我引导至校车旁边,问我家住哪里,报了什么专业,宿舍分配到哪一栋。匆匆一叙后,他们又折回迎新服务点,而我和爸爸坐上了校车。在以后4年里,我又坐了很多很多次,司机师傅来来回回换,可我的旅途从没变过,依然是从宿舍到学校,从学校到宿舍。
夜里11点的长沙,灯火闪耀,车水马龙。经过湘江时,车上某位家长指着窗外的它向自家孩子介绍,“这是湘江,湖南的简称也是‘湘’。”
在来长沙之前,我对这座老城更多的记忆是几十年前的文夕大火,让本该繁荣灿烂的它一夕之间坍塌为废墟。而对于我要生活四年的中南大学,我对它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985、风景好之类浅显的认知里。
4年了,比起我对这所学校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影响,它带给我的更多啊。
二
家的感觉是什么样呢?就是即便家庭成员众多,家长们也依然会面面俱到地关心到每个人。于我而言,这4年来,最小的家是升华21栋524,最大的家便是学校了。
你看,只要你有需求,她了解到了,就会给你发“零花钱”呀。
班里助学金申请的通知发得有些突然,当时班导师在QQ群里发了文件。仔细看过几遍后才对学校的助学政策和发放标准有了一定地了解。一开始觉得流程怎么如此繁复,细则也是过于严苛,申报等级需要一项一项核对着来。
真麻烦呀!不光学生申请步骤超级繁琐,学校审核也要一板一眼地盯着看,这不两头添事儿效率低下嘛!
申报过程中,一项一项内容填下来,才明白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它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每个本该受资助的同学拿到资助,并且实现了更好的资源分配。从而避免它变成一个所有人挤破头也要闯进来揩点油腥的混乱市场。
这笔钱不多不少,要说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天翻地覆的改变其实也没有的。但它让我自然而然不用精打细算着到食堂吃饭时只敢点素菜,站在水果店前只能挑最便宜的品种,也不用每到月末就如临大敌,头顶上空拉起“吃土”的警报。
只是每当经过这一道道审批和发放后,最终银行卡里多出一串数字时,我总觉得更安心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虽然不剩多少了,但有了这笔钱,它撑着我直到假期是足够的了。
每次爸爸妈妈发微信来问我生活费够不够用的时候,我都不用撒谎让他们安心,我可以底气十足地告诉他们,“还有还有。”
冷冰冰的助学金系统由代码构成,可当它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时,就有了人情味儿。
三
接到善意的环就把它传下去,接到恶意的环就把它掐断,这是我一直对于善行的认知。不必捐千万巨款才称得上善良,也不必强迫自己做超出能力之外的贡献,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不一定都是光芒万丈,也不一定是豪掷重金。
它很小,小得或许微不足道,就像我只是万千被助学的人之一,就像我只是万千青年志愿者成员之一。
大一大二期间,我加入了学校的青志协,很多次去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服务。那里有一群可爱善良但身体有点小瑕疵的孩子,有的比我大,有的比我小,他们贪玩,上课也是叽叽喳喳,但他们也很乖巧,老师布置的作业总会想尽办法完成。
每次我们一行人去,他们都很开心,觉得热闹极了,但因为那点小瑕疵,即使我们去过很多次,下一次去他们依然记不得我们,只是甜甜地叫哥哥姐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我当时在活动日志上写下的一句话。他们虽然不完美,或是身体、或是心智都有残缺,但我们不必同情、不必怜悯,只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普通就够了。
所以我们分着吃零食,做游戏,像个普通人那样。
善是一种延续,也是一种平等。
四
如今又要打包行李,离开这个地方了。我不能带走它一草一木,离校的日期也没法拖一天半月,最终还是要走。
曾经我走向它,现在它送别我,再也没有一个地方,需要我一年按时按点地往返两次,并且签到报平安,再也不会有个大家长,因为我的家庭情况,因为我缺钱花,而给我帮助了。
它在言传身教中教我成长,告诉我道理。还是想说,4年了,比起我对这所学校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影响,它带给我的更多啊。
(中南大学 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