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中国青年报社联合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共同开展第五届“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文章、视频、音频、宣传画征集评选及校园宣讲等形式,宣传国家大政民本情怀,弘扬不屈学子奋斗精神。
本届活动共收到来自600多所高校的126324部参赛作品,其中97598篇文字作品、9203幅图片、3903部视频作品以及5736部音频作品。这些作品,是寒门学子对自强不息的更好诠释。
“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系列传播活动极大地宣传了国家的政策,振奋了同学的精神。“谁的青春不奋斗”在青青校园一时风靡,而“强国一代”也得到了更好的诠释。
---------------------------
月明荞麦花如雪
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是一片洁白如雪的荞麦花海。这是我童年的快乐,少年的勇气,以及长大后的慰藉。
花海的背后,是我的祖国。
一、不是人间富贵花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富贵人家的孩子。
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大概很难想象我从小的生活环境:普通的农村,周围全是无边的麦田。这里没有娱乐设施,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光着脚在田地里奔跑。我的童年里最浓墨重彩的颜色,就是大片白色的荞麦花。
我住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直接用红砖堆成的地面、没有粉刷过的布满灰尘的墙壁、用硬纸板铺成的床。一楼地势低洼,吸引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我一度习惯于在屋门后放上拌了鼠药的麦粒,没过几天就能看到新鲜的老鼠尸体。至于一年四季的各种虫子,更是我的亲密伙伴。小时候一度跟妈妈开玩笑,说我们家是“昆虫俱乐部”。
我依然是快乐的。
我有一个最有智慧的妈妈,她有一个书架,上上下下满满堆了三层书。她慷慨地把这笔财富分享给我,这里就成了我童年快乐的源泉。《东周列国志》《官场现形记》……我从小看书就快,当我有一天告诉妈妈我看完了她的书库,她惊讶极了。但她是个神奇的人,每次出门一趟,总会带回来新的作品。就这样,平时上学,回家读书,我过完了我所有的童年时代。
妈妈喜欢我看书的样子,她总爱亲亲我的脸,说“小姑娘你真棒,我们以后要一直读下去”。
生活清苦却快乐,我生活在最简单宁静的地方,与一个个有趣的灵魂打交道。小小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后来一切都变了。
我有点记不清那一天的场景,如今想起来,只有父亲沉默关上门的背影。妈妈逼我与她对视,清楚地告诉我:“爸爸妈妈有自己的选择,这一切不是你的错。我们都爱你,我希望你理解妈妈。”
小小的房间只剩下我和妈妈两个人,她扛起了一个虽然微小却依然温馨的家。她一直告诉我“没事的,我们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但看着她快速消瘦的身影,我第一次感到了那种彻骨的难过。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一直用着各种办法努力去真正独立。
二、千磨万击还坚劲
我上了初中,在义务教育的政策下,没有给家庭造成太大的负担。
这是我第一次切实体会到一个日益强大的国家的好处,并生出了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发深厚。
初中毕业,我离开了养我长大的小村庄,考进了县城最好的高中。
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
高中和初中不一样,所有的学杂费都要自己承担。拿着入学缴款单,我的手有些哆嗦。
家里的生活已经趋于平稳,承担一个高中学生的花费并不困难。但当我自己走到学校财务处,把手中鲜红的钞票递上去,还是生出了一种酸涩的感觉。后来我把这种感觉告诉我妈妈,她笑得前俯后仰,说我是“小财迷”。
大概和童年经历有关,我对这些事特别敏感——我总会想到妈妈消瘦的身影。我说:“妈妈,我这边没事,你去给自己买点新衣服。”然后妈妈就笑,走过来掐我的脸,说妈妈好着呢。
我的高中设有奖学金,文科只有5个名额。那真是一段学起来不要命道的日子:5点起床,11点才回去。课间做题,连跑步前都要悄悄背几个单词……我拿了3年的一等奖学金。除开第一学期,整个高中,连同学费在内,我没有问妈妈要过一分钱。
妈妈总爱用又欣慰又难过的语气讲我的高中,她说:“姑娘,你别这样,我看着心疼。”
我会蹭到她怀里,说:“妈我好着呢,真的。你别这样,你这样我也心疼。”
我想,如果真的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那一定就是高中3年了。离开了妈妈和熟悉的亲人,一个人在外。穿着最朴素的衣服,有着最简单的心愿,过着最充实的生活。实在累了就闭上眼睛,眼前总会出现一片雪白的荞麦花——我有了新的精力和勇气。
后来我高中毕业,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学习。
三、月明荞麦花如雪
大一的课程相对高中来说十分轻松,我在学习的同时,如愿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这让我感到踏实。
这种踏实感随着大二的开始而消失。骤然增加的课程让我甚至没有了工作的时间。
那时候我曾经工作过的家教机构打来了电话,说很希望我继续过去。我纠结了好几天,最后关头咬咬牙说我周六周天过去吧,课都排在那两天。我习惯了这种一个人解决一切的生活方式,并不觉得有什么疲累。
这时候我原来的同学问我,今年的国家助学金批下来了,你要不要申请。
我一直知道这件事,但一直有些近乎偏执的执拗——我觉得我和其他人是一样的,我不需要特别的关照。因此大一根本没有想过这件事。
但我这次动摇了。
繁忙的功课是现实,我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在课外工作,有很大可能会影响学习——这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
我重新登上相关网站,仔细查看了助学金的有关条款,最后填写了申请表。当我点了确定,一种踏实感紧紧包裹了我。
我一个人倔强了很久,我的国家张开了怀抱,像一个最慈祥的母亲那样,温柔地告诉我:“孩子,没事,过来歇歇。”
那天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夜已经深了,校园里几乎没有什么人。我一个人走着,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荞麦花。温柔的月光下,荞麦花开如雪。
我知道,我终于心安了。我回到了我的家。
那是我身后日益强大的祖国。
(陕西师范大学 董碧荷)
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能阻止梦想
我最想说的是,是国家,是老师们,是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给了我这样的人一个健康成长的机会。
(一)我的童年
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我不敢接近的一个人。而老妈是一个严厉但是不失温柔的一个人。而他俩加起来给我的回忆只有一个:打架。
到现在,对我父亲仅存的回忆只剩下一张模糊的脸,深夜里的吵架声,碟子、碗摔碎的声音。老妈的尖叫声,我和我哥缩在被窝里的哭泣声。依稀记得有一次他们打过一轮,父亲掀开我和我哥的被子,摆出笑容问:“跟爸爸好不好?”老妈在旁边的地上坐着哭泣。现在回想他可能喝了酒?那个时候的父亲在我的眼里是多么恐怖,他自己可能意识不到,就是在那自顾自地问,等待我们俩的回答。
我们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在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也记不太清了,当时的我只有四五岁吧,学龄前,只知道哭,哭到自己什么都看不见,听不见。不知道老妈是怎么带着我们俩逃出来,逃到她的姐姐我的三姨家。我记得在那我平静了一些,我记得我哥满脸是血,我记得我的老妈胳臂上缺了一块肉,是被咬的吧。
那是记忆中他们最后一次打架了。在之后他们俩的事,或多或少,我都忘记了。
在我的记忆中,那之后父亲就消失了。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想,如果我有个爸爸(妈妈)该多好。我当时无比地庆幸父亲就这么消失了。感觉平日里暗沉的天空都变得明亮了几分。真的感谢他在我还没有上学,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离开,感谢他除了在我的记忆深处,没给我留下半点阴影。
那个时候最盼着的就是他俩离婚,他俩也终究是离婚了。老妈独自带着我们俩在丹东生活。
孩子们很开心,但是对于老妈来说,生活终究是难过的。开始的时候她还会让我和我哥打电话找父亲要生活费,当然我俩是极不情愿的,但也会听话。后来一个月两三百元的生活费也要不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妈失去了原本的工作,抑或是从来都没有过固定工作。只有一项工作我记得很清楚,就是老妈在家里编手工中国结。她本来是不会的,我和哥哥就在旁边看着她一边做一边学。当她拿着一个歪歪扭扭的中国结笑得像个孩子一样展示给我们看的时候,我和哥哥也笑得很开心,只不过我们只是开心老妈学会了,吵着要老妈教给我们。我记得老妈对我们说:“这个不能给你们玩,妈妈还要卖钱的。”
那段日子可能是苦,但是身为孩子的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每天还在为考试考了多少分,作业没做完怎么让老妈不打我们俩而苦恼。还在注意班上哪个小女孩好看一些,喜欢和谁玩。浑然不知当老妈好几次让我俩用珍藏多年的港币去买一块钱一个的面包吃的时候意味着什么。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过了很久,直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2006年吧,我哥得了急性阑尾炎。
这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根稻草有千斤重。当时艰难度日的老妈根本拿不出3000元的手术费。她到处借钱,借到我的姑姑家、爷爷家的时候,都没有人借给她。大概十几天前吧,我和她唠嗑的时候唠到了这件事,她说就是这个时候和那边恩断义绝的。最后是我大姨拿的钱。手术做完了,我们在丹东也混不下去了。无依无靠,而且借读费真有些贵。我们回到了沈阳,住在了姥姥家,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那之后的日子,外人看来依然很苦,但我和我哥过得很开心。真的很开心。家里的长辈都很喜欢我俩,我俩的成绩也总是很好,父亲再也没有出现过。除了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有那么多玩具和零食,可能没有哪个孩子像我们这么快乐了。
这就是我的童年,感谢我的老妈,我没有留下半点阴影与不适。
(二)感谢国家助我成长
很小的时候了吧,我就受到了国家资助。那是刚从丹东回来没多久。有个捐助困难学生的项目,每个班有一个名额。叫什么记不清了,多少钱也记不清了。只是记得班主任找到我俩说给我们俩多要了一个名额,俩人都有。很开心很开心,是受到重视的那种开心,这件事具体的意义那时的我倒没什么感觉。再到后来好像就总有这样的事发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明白了很多,不再像小学的时候那么沾沾自喜,反倒觉得压力巨大。那时的我的脑海里,有个观点就是有予有取。当时的我只能取,完全做不到去反馈。每多一笔资助,心里的压力就会多加一分。
每次老妈都会安慰我说,只要你好好的,考上一个好大学,就够了,他们希望的也是这样。
我的压力就更大了。我宁可他们有所图,有所取。他们这样做让我感觉,我始终低人一等。于是自卑心开始蔓延,到高中时泛滥成灾。
现在想想,那时的压力虽有道理,但是太幼稚,有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而且,有些只顾自己感受,不顾他人处境的感觉。没有这些资助,老妈根本没办法把我们俩供到高中。我能过着吃饱穿暖的日子,也全靠他们。如果没有他们,老妈可能要一直过着抬不起头寄人篱下的日子。当然我这话有些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意思,我知道社会上还有很多比我还要困难、比我妈还要无奈的人。有时候我总在想,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帮助,现在的我何去何从?有的时候我跟老妈拿这个事当笑话讲,她说早就给我安排好了,我俩如果没考上大学,她就借点钱,有点本钱和我俩开个饭馆,我俩是双胞胎,又长得高还立整,生意肯定会好。我说是啊,那样也挺好。她说你俩既然考上了还考这么好,我砸锅卖铁也得把你俩供出来。也快到头了。
我在心里叹了口气,合着我还是拖累了她。
真的感谢这么多爱心人士,让老妈不用把锅砸了,让我不用因为家庭经济问题,失去这么好的风景。曾经我赞同过那句话:“学习好有什么用,到了社会上都是书呆子啥也干不了。”但这么多年走过来,才发现那不过是一些人没有看过高处的风景而自己臆想的结果罢了。学习这条路,漫长而艰难,走到高处,要花10年甚至更多的工夫。而社会上的技能、人心、交际、算计,只要摸爬滚打几年,就能了然。可能二者的困难度是一样的,但是学习这条路的门槛太高了。感谢这一路走来所有人的帮助,让我能走上这条路,并看见终点,我的终点。
我有的时候会心虚,因为我真的可以看见那么多比我还要困难的学生却没有我这么好运。他们在小小的年纪就背负了太多,脸上多的是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愁容。每每看见他们,我的心里就一阵愧疚。毕竟我长这么大,在老妈的全力照顾下,我一直都是幸福快乐的。但现在我安心多了,政府的扶贫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像我一样,不至于因为经济原因止步不前,不至于在长大后留下遗憾:“假如我家条件能再好一点,我大概就能读得起书了吧。”
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能阻止梦想。
(大连理工大学 李佳林)
向下生长的小树
这一生,如树一般,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沐浴阳光,一半洒落阴凉。路边的小树,经历了不为人知的探索、破土、扎根,才有了为人称道的绿意盎然。
这棵小树,经历无边黑暗,终迎来破土而出,遇见那一抹阳光。我就像这向下生长的小树,在青春时光里,经历苦难挫折,努力扎根,汲取营养,只为遇见阳光,幸福生长。我知道的仅是自己,但这世上一定有很多类似“我”一样的青年——不惧风雨,期待彩虹。是啊,谁的青春不奋斗呢?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2015年9月,是我这棵小树遇见第一抹阳光的时候。在沐浴着第一缕阳光的时候,身上仍能清晰地感觉到向下生长所带来身体的余痛——我来自一个破裂的农村家庭,父母离异且均弃我而去,那时我就像被风吹离母株的蒲公英,被自己的外公外婆养育。在那时,我是一个懂事的小男孩。
一半在风中飞扬
小男孩的肩上早早扛起了锄头,与年迈的外公一起耕作,承受着提早到来的身体劳累;在那时,荒草地里放羊的娃娃,不时望向村口,盼望着不会出现的人出现,他还是个不知愁苦,天真的孩子——在大人看来。小男孩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反抗过命运的安排,他堕落过——沉迷网游,抽烟打架,胡斯乱混。他成绩太差,他家庭贫苦,15岁的小男孩无学可上,无路可走。他不得不体验外面世界的艰辛,内蒙古建筑工地上,他做了一名小工。使出全身力气搬运钢筋的是他,太累偷懒被监工批评的是他,吃饭时总是弓着腰的是他,吃完就饿的还是他……。
现实且无助的生活改变了小男孩,他迫切地想要改变这一切,生活亲自给他播种下梦想的种子。他又反抗了——他要求上学,他重回初中。16岁的他用每星期15~20元的生活费,过着朝五晚十的学习生活,他一心一意,最终在5个乡镇以历史最高分考入县高中,他信念从未动摇,把接下来的三年过成了一天。2015年9月,他迈入东南大学的校门。
一半沐浴阳光
小男孩就像奋力向下生长的小树,经历了身体与情感的苦难历程,他成为一个大男孩。但刚遇到第一抹阳光时,却没敢放松下来,他还在想着如何去解决大学几年生活所需要的经济来源,这是他习惯思考了的现实。他没想到的是,他遇到的不是一抹阳光,而是一个不吝啬发出阳光的太阳。
开学的第一天就让大男孩感到无比温暖。他收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供的书包,洗浴用品,自行车,以及1000元助学金。后来的他才知道,这只是感到温暖的开始。寒冬来临,收到资助管理中心发放的过冬羽绒服,那可是他第一次穿波司登。大一期间,大男孩先后获得伯藜助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这些助学金切实缓解了男孩的忧虑,让他能更好地去学习。他没有停滞,他一直汲取养分,奋力生长。因之前很少接触电脑,他就很努力地练习计算机基础以及编程;他对待学习仍然一丝不苟,一年之后,他排在年级前10名。他看到身边同学都饱读名著书籍,他就努力充实自己,3年内读了100余本书。为将理论用于实践,他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Robocup竞赛,他获得三等奖;参与“语音控制及智能家居”项目;节能减排,数学建模竞赛中都有他的身影。之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特高压奖学金等,在这些资金的资助下,他更好地专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不止于此。大男孩不仅得到金钱上的资助,还受到了艺术文化方面的熏陶。在针对贫困生的项目“金钥匙”中,他积极报名,通过该活动学习了街舞“locking”,在这里体会了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兴奋与快乐,他精神上逐渐富足起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树不断扎根、生长。如果说2015年9月是我这棵小树遇见第一抹阳光,开始抽出嫩芽的时刻, 2018年9月,是我这棵小树开始开花的时刻。
2018年9月,他的不屈反抗、奋力生长终取得一点成绩——成功免研。那时候,他感谢自己曾经在黑暗中那么努力地向下生长,终以年级排名第24的位置去争取免研资格;他感谢滋养自己的阳光雨露,更感谢在他忍痛生长的时候,给予支持指导的老师们。
当嗅到花的芬芳时,大男孩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从未忘记,是自己的辅导员老师不断地给予鼓励、引导,陪伴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大一时,张老师让他感受到温暖——得知他家庭情况后,张老师眼含的泪光让他感受到了理解;不辞辛苦为他申请学费减免,让他感受到了帮助;不时的谈心谈话让他感受到被爱。大二时,钱老师让他感受到成长——以学院日常事务为案例,探讨实施办法的过程,教会了他思考、规划;作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负责人,教会他实践、领导的艺术。大三时,曹老师让他感受到责任——将迎来自己宝宝的曹老师,在关于学生的事情上还是那么认真负责,对大三年级的生涯规划费了很多心思。他从曹老师身上,看到责任的重要,看到爱的分量。
一半洒落阴凉
“从一个世界的旁观者变为这世界的一分子”, 张老师离岗时曾说过的话也成了他现在的写照。之后,他入了党,成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并在免研之后放弃直接读研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名辅导员,用两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知感恩、怀德心,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的四月天。他始终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会影响到下一个人,世界上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最终连成一个故事——爱。那个男孩像棵树,站成了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我就是这个男孩。在国家这个大太阳的滋养下,这棵树扎根土地,不断地向下生长,汲取营养,愈加粗壮。在老师的教导下,这棵小树能更挺拔、秀美。到了秋天,定能硕果累累,去滋养更多的人。
我们见过大树翠绿的枝丫、伟岸的树干,蓬勃向上的朝气,却很少关注过幼苗时期根须破土而下的艰难,也未曾见过那一尺泥土下盘根错节的瑰美。逐梦,最难得的是破土,不是向上的骄傲挺拔,而是向下的波澜壮阔!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沐浴阳光,一半洒落阴凉。
(东南大学 毛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