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至2017年12月17日,共青团陕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一项重大决策正式公布,并面向陕西全团组织动员。这是一项全新的改革尝试——改革内容涉及共青团组织架构,牵动共青团各级层面,涵盖共青团全部工作领域。
正是这一被称为陕西共青团“五大工作体系”的全面构建,在刚刚过去的1年多里,开启了陕西团组织从“整合”“重构”到“换血”“新生”的过程。
“如何发挥有限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增强团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进而转化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力和影响力,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考验。”团陕西省委书记段小龙表示,“大宣传”“大服务”“大权益”“大公益”“大组织”五大工作体系的构建,正是力图打破部门壁垒、冲破条块限制,建立起一套“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工作模式。
打破旧有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
“五大工作体系”的结构设计,源于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权益”的4项基本职能——在构建“大组织、大宣传、大服务、大权益”的基础上,加入了“大公益”部分。
新体系构建的目的只有一个:调动共青团各方力量,实现工作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形成“活动共办、平台共通、产品共创、队伍共建、人才共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
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何况是全局上的整体改革。反复讨论、形成共识、设计架构、细化调整……将近1年的碰撞、磨合后,“五大工作体系”的实施蓝图日渐明晰:整合原有部门、在部门之上成立5大工作组,以“项目”引领事业发展。
根据《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撤销原城市青年工作部、农村青年工作部,设立青年发展部;撤销原志愿者工作部,设立青年社会事业部。同时,结合“大组织”建设的实际,设立基层组织建设部。
整合后的各部门之上,按照五大工作体系相应设立5大工作组。每组由一名副书记牵头,设一个责任部门,辅以数个配合部门。工作组之下,责任部门牵头,以负责的具体项目为抓手,统一调配组内各部门间的互动和沟通,推动各项工作整体进展。
这样的变化,势必打破旧有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也会受到各种牵绊。段小龙告诉记者:“原有的惯性太强。包括各位副书记在内,分管各自的领域‘顺’了,会存在一些‘路径依赖’。打破部门间的壁垒,有时还要损失点部门‘小利益’,这个过程不容易。”
官微影响力飙升 共青团的声音更响亮
“五大工作体系”构建一年多来,一组数据实实在在看得见:从60万到80万,再到110万,团省委官微——“三秦青年”的阅读量一路飙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粉丝”。
“思想引领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能。但在之前,这一工作主要就靠宣传部,其他部门没有主动配合意识,这样的局面需要改变。”段小龙表示,这也是构建“五大工作体系”的初衷之一。
改革前,团省委几乎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微信和微博,但除了团省委层面的“三秦青年”外,其他公众号往往“自说自话”,点击量差强人意,“既消耗资源、占用时间,发声也特别散”。
按照新体系确立的原则,团省委着手搭建全新的“大宣传”体系:宣传部牵头,该关停的关停,集中力量打造“三秦青年”官微。这样的“关小扶大”,并非简单的关掉,而是挑选好的活动和内容向“三秦青年”导流,多部门群策群力集中打造一个拳头产品——以“三秦青年”为龙头的媒体矩阵。
市县两级团组织、重点高校、企业的平台被纳入互动——不仅转发团省委官微,各市级平台还要轮值,提供优质产品。同时,引入专业队伍从事内容制作,在12所高校建立基地合作进行内容产出,以保证官微内容的丰富性和与青年群体的贴近性。
2018年3月,37家主流媒体负责人受邀做客共青团陕西省委机关,这样的活动已是第二次举办。“以前不知道,原来共青团做了这么多工作!”参观结束,多位媒体负责人发出感慨。
“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让媒体了解共青团,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团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军民告诉记者,从阵地打造、内容供应到队伍建设、外围资源……立体化“大宣传”平台的搭建,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汇聚和整合。
这一思路下,陕西省青年新媒体协会成立:传媒专家、网络大V、新媒体企业……一批讲政治、懂网络、有技术、善创新的网络青年、新媒体人,在“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下,被团组织聚拢在一起——网络活动一起搞、网络文明一起建。
“广泛发动可以发动的力量,包括在青年中具有影响力的演艺人员等,带动他们成为共青团活动的参与者,同时更是活动的设计者、传播者,可以让青年的好声音传播得更远。”去年举办的“嗨锦绣三秦”“网络名人看三秦”两项活动一经推出,即迅速形成传播热潮,吸引了广大青年的高度关注和热情点赞,点击量一举达到1.5亿。
壁垒打破了,资源拉通了,共青团的服务变得更实在
团的工作变得更“实在”,是大家的普遍感受。在段小龙看来:这个更实在,不是指某一个部门的单项工作干得实在,而是由于每一个项目从策划、组织到实施、总结,都形成了完整、有序的体系,部门间的配合更高效,效果更实际。
“五大工作体系”构建中,原“农村青年工作部”与“城市青年工作部”合并,统一设立“青年发展部”:合并前,前者负责县级以下青年工作,后者负责城市青年工作。“但后来发现,好多青年从农村来到了城市,比如进城务工青年——这么大的一个群体,由谁来负责?成了空白。”
两部门的整合,覆盖了因部门壁垒造成的联系空白点。举个简单例子:有职业农民要到城市推广,需要企业家资源。之前,只能去找农工部,农工部再与城工部协调,城工部联系青企协。“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找到青发部,由它来统一协调资源,沟通成本大大减少。”
这样的变化,在“五大工作体系”内的各条战线都在发生。
团省委青年发展部部长李宗际告诉记者:之前,在团省委机关,多个部门的工作职能都与“服务”相关。然而,看似都在做服务,却有很多项目交叉、重复,内耗严重。部门间壁垒打破后,“大服务”体系中“全链条式”服务的建立,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受益者。赵航就是其中一位。
高中辍学的赵航,迷上“网络购物”。通过团省委举办的“青年电商创业就业培训”,他熟悉了电商运维模式和渠道,建起自己的网络服装分销平台。之后,又在省级青创赛上获得了好成绩,引来大量客户。事业发展中,急需资金的他又在团省委牵线下获得融资,还在去年被推荐成功挂牌“双创板”。
“大服务”体系下,过去单独开展、割裂进行的孵化指导、青创赛、投融资服务、创业培训等工作全部打通——形成以“创青春”为统揽,集“青创赛、青创板、青创课、青创园、青创群”为一体的大品牌,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实在服务。
提升形象,突出整体,共同擦亮共青团金字品牌
“新体系的设计运行,使各部门必须形成相互联动,成为‘转动’起来的一部整架机器。”段小龙表示,这就是要提升形象、突出整体,共同擦亮共青团的金字品牌。
以“微心愿”项目为例:过去,几乎各个部门都在做“微心愿”,虽然出发点不同,有的是关注留守儿童,有的关注进城务工青年、服刑人员子女……但最终未形成统一品牌,资源也多有重复,有时还会出现部门间“打架”。
“大公益”体系建立后,过去碎片化、片段式、力量分散的各种公益活动被统一整合,体现“关爱”内容的项目集中打造为“微心愿”品牌。不仅名称一致,运作模式也规范为“一盘棋”——无论是哪个部门提出、联系,项目的发布、募集、实施到效果督察、受益者回馈,全部由希望办统一进行。
这样的模式,品牌统一,资金利用率大大提升,再借助统一的“大宣传”平台,社会效果加倍放大。这样的过程中,虽然各部门让渡了部分个体影响力,但力量都贡献给了“大盘子”,明显感觉到的“比单打独斗效果更好、收获更大”,也促使他们更加愿意自发地去打破壁垒,加强协作。
收获不止于此。在团省委,干部队伍的精气神也大大提升。“过去,我们需要常常提示,要求部门之间相互‘补台’,但效果还不一定好。现在,在项目牵引下,各部门不得不介入,只有积极‘补台’才能把事干成——相互间的配合更主动、协作更紧密,成本更集约。”
“当然,‘五大工作体系’的推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段小龙说:目前,消除部门壁垒、打通内部关联靠的还是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方式。而实际上,要真正实现好的运转,这一过程应该是自动、自发的。此外,旧有观念的转变和惯性思维的克服,也需要从目前的组织设置、运行保障、干部队伍调整上,再下大功夫。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姚欣 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