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整体满意度仍有提升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刘帆,在5月31日举办的第十三届KAB创业教育年会上发布创业教育年度报告《高校创业教育状况调查:结果与反思》(以下简称“报告”)。据了解,938所高校参与了该项调研。
刘帆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展示了整体情况。以5分为总分,高校得到的评分在3.23分~3.65分,“以百分制来看,目前这些课程的受众的评价处在70分的水平,校际评价差异不明显”。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处在同质化发展的状态。”刘帆指出,同质化体现在校际差异小、与传统创业教育差异不明显、与现有就业教育水平有差距。
在这种同质化的发展状态下,刘帆认为,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对路径的探索不足,存在一种固化的框架体系,其中包含价值观、流程与资源3个方面。
在价值观方面,“现在创业教育依托的平台是工厂式的,即标准化的教学、流程化的作业、流程化的价值链以及规范化的操作。”刘帆认为现在创业教育有巨大的个性化发展潜力,根据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院长施永川提出的理论,这种模式下的创业者是“岗位创业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企业家精神,延伸个性。
其次,刘帆认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流程双向流动的方式发展不错,但是不够明显,“以教师这个线为起点流动到学生,没有反馈。”他表示,目前构建的机制缺乏联动性,需要借鉴经济学上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去拓展创业教育。
从资源的角度看,预算的优化管理与支出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大班与小班授课比例的配置,对课程数量与学生数量的增加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不同高校情况不同,是否将创新创业的内容融入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是需要基于预算进行评估得出来的。
从报告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类型的统计结果看,样本中有64.1%的高校开设了选修或必修的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模块的覆盖率超过为39.4%。在覆盖面发展喜人的基础上,仍然有8.1%的样本高校未开设创业相关课程。
刘帆表示,从教育资源来看,中国大学以创业为基础的慕课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这类资源逐渐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促进工作中的重要原动力。不过目前,创业教育存在对外部资源利用程度不够高的现象,比如缺少客座讲师以及外部资本对创业教育运作的支持,创新教育发展需要额外的动力。
刘帆认为,单独从技术发展的眼光看,以慕课创业基础课的发展现状为例,现在更多是把线下的课程转移到线上,学生很难精准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导致没有实现与创新创业学习者需求的内容对接。
关于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刘帆提出,从技术来看,慕课平台的技术改进势在必行,把创业课程做得长尾化,即推动创业教育课程种类多样化的同时,保持关注度不骤降,这需要课程广度与深度的增加,吸引流量,保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态稳定。
关于制度改革,“一校两制,双能组织。”刘帆解释道,“高校要努力实现就业人才培养和创业人才培养双轨制,当前与新发展的双层组织都要有能力支撑价值观、流程和资源的组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