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我作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进行蹲点调研。
采访车从晴隆县城顺着县道下山、再上山,爬坡过弯时,因为坡陡、弯急,要倒一两次车才能通过,一路颠簸,40公里的山路摇摇晃晃走了两个小时才到。
只有走入大山深处,我才真切地发现,在这看似平静的山谷里,经历了一场怎样精心动魄的扶贫攻坚战。
三宝彝族乡是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山高坡陡谷深,人多耕地少,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典型边远山区。
贫困如大山一般横亘在三宝乡世代村民面前。贫困户王德明祖祖辈辈居住在三宝乡,走进他家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两处老宅,木屋已只剩支架,水泥房的居住环境极其寒酸,屋子里漆黑一片,白天也要借助微弱的灯光照亮,除了电磁炉,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电。
中国开始向贫穷宣战。贵州省从2017年起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王德明一家在2018年搬进了位于晴隆县城周边的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成了小镇里的新市民。
我走进这座小镇,看到的是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栋栋安置房依山而建,硬化路面干净整洁,学校、医院、商店、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从贫寒的三宝乡到生机勃勃的阿妹戚托小镇,如同从黑白图片到彩色画面在我眼前闪过,我看到了精准扶贫给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民带来的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4%以下。
精准扶贫战略在中国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这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基层党员干部以“绣花的功夫”在“真扶贫”“扶真贫”。
这趟大山行令我回味无穷。作为一名见习记者,我深刻感受到,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是认识中国社会、体会中国国情的生动大课堂,是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的广阔舞台,只有行走在大地上,倾听群众心声,才能准确把握到在中国进行的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脉搏跳动,才能用心写好脱贫故事。
当三宝乡的孩子再也不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爬山上学时,当三宝乡的青年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谋生时,当三宝乡的老人可以就近就医时,我庆幸我用文字和画面记录并定格了这个西南少数民族山乡历经刀耕火种,因精准扶贫而搬掉贫困这座大山、尽情拥抱新生活的脱贫故事。
焦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