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读研究生时,有同学展望未来工作前景,很向往地说:希望能有好的工作环境,我只要安心做好手头的事情,就能公平地得到该有的回报……别的什么都不用管。
我理解她对于就做个专业人士的向往:希望能专注于本职工作,不必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牵扯太多时间精力。
离开学校多年,我早已充分懂得:理想的工作环境实在少见。单位里,有办公室政治,有派系斗争。埋头苦干者会产生怀疑:工作做得好,是不是还不如PPT写得好、讲得好?向往工作、生活平衡者会忧虑:当所在公司看重、鼓吹加班,当周围同事“响应号召”,哪怕根本没有必要,我们该怎么办?完成当天工作就下班离开,是不是不合时宜?……总之,各种看似“本职工作”之外的事由牵绊着你。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这样的向往,并不适合职场。学校学习是可以单打独斗的,自己好好用功,只要考试成绩足够好,就有机会进入理想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然而,工作以后,几乎所有的岗位都需要合作。很难划出一条楚河汉界:线这边的才属于我的工作职责,别的一概与己无关。
这并不是说,职场人理应按照工作环境的规则或要求全面改造自己。没有谁是为了勉强适应所在环境而生的。如果工作做着做着,变成了压抑本心、削足适履,除非完全麻木,否则很少有人能长久忍受。
同时,也没有谁是世界的中心。指望凡事都能吻合自己的习惯、偏好、期望、想法,这并不现实。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只带来挑战,也带来成长的机会——成长,意味着持续拓展眼光、胸怀和格局。你可以不成功,但如果想要活得健康、幸福、自由、安心自在,那不能不成长。
成长包括放下之前的狭隘观念——例如,工作做得好,跟PPT讲得好,真的有冲突对立吗?你不必画地为牢,限制自己的选择自由度。
曾见国外人力资源专家的研究结论:抛开具体职位的特定技能,好员工其实有通用特征,基本具备以下6种特质——影响力、业绩导向、主动性、团队精神、服务导向、质量关注意识。初见这个结论时,我也豁然开朗:工作做得好,还真的不是说把手头的事情做完、做得有质量就够了。如果不主动让上级、同事、客户了解你做了什么、进展到哪里,那怎么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呢?工作做得好,本身包含要让本岗位的相关各方了解工作进展,主动寻求反馈,与各方充分合作啊!
为此,若补上表达沟通的短板,会有益于工作关系的顺畅。至于制作PPT、讲PPT的技巧之类,若真心想学,哪里没有资源呢?
当你真的心怀理想,所有现实与理想的落差,都是好机会,激发你的内在动力,激发你去超越过去的自己、突破当前的困境。
若你能主动反思过去的信念,哪些带给你局限、限制,主动放下限制,选择更宽广的视野,那你会更容易看到,疑问与困境旁边,就是出路!
例如,并不是全力以赴、用尽潜能才叫理想。有人向往工作、生活平衡,那也无可厚非。多年前,我就跟朋友探讨过职场人士的不同选择:有人努力提升自己,为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而奋力拼搏;也有人有了升职的机会,自己选择放弃,不再往上走,以此来保证多一些的自由支配时间。
各种选择没有高低好坏之别。明白自己真正看重什么、想要什么就好。清晰目标,从心态到言行,尽力与发自内心向往的目标保持一致,是每个人自己的首要责任。
例如,为了忠于自己的选择、忠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去奉陪形式主义的加班,并坦然面对和接受由此而来的相应结果。
相对公平的职场环境里,容得下多样的选择。如果某些工作真的走到了拉帮结派决定一切,与工作本身相关的业绩、服务、产品质量、团队合作缺乏分量,并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改善的希望,那可以无须抱怨,随时退出了。畸形的、乌烟瘴气的环境,真的不值得久留。
当然,有能力离开差劲的环境、糟糕的上司,并过得更好,那很需要平日综合实力的持续积累。工作者本身若有心、持续提升能力、经验、综合素质,持续扩展眼光、胸怀,不断超越自己过去的局限,没有任何他人或环境能阻碍、阻挡。
若你随时随地记得自己真正要什么,清晰的目标足以支持你,在不如意的环境里认出可能的机会、找到可用的资源。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用心与各方合作,自助者,天助之!
洪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