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常常被说成“移动互联网时代”,具体地说,就是“手机时代”,也可以说是“群居”时代。从校园人转换为职场人,被拉入第一个工作群,已成为这种身份切换的标志。
移动互联网将人们安排在一个个虚拟而又现实的“群”之中。三五成群——三五个人,就有可能建一个群,譬如家庭群、死党群;成群结队——建群之后,大家就开始自由组队,谁与谁唱合,谁跟谁互怼;害群之马——某些群里,总有一两个不合拍的人物,要么自吹自擂,要么狂言乱喷;群雄逐鹿、群情激昂——群里有人发红包的时候,总是热闹异常;离群索居——有人主动退群,图个清静,有人被踢出群,作为惩戒。
工作群是个独特、紧密也无趣的存在。在工作群里,有你的领导,有你的同僚,有你的下属,在工作群里,你不再是那个自由、愉快、敞亮的自己。
我捕捉到以下一组有关“工作群”的个体感受。
赵:单位工作群每天不是通知,就是文件,不是催交什么汇报材料,就是要求转发某个帖子,大半夜都不消停,工作群成了不散的会议室,移动的办公点,许多次半夜三更被吵醒。强烈建议开发一个智能回复功能,解除“加班狗”瞻前顾后之忧。
钱:不管你忙成什么样,领导在群里随手发个无关痛痒的信息,你都要回复。外面开会,不好看手机,可是你不“收到”,就是没把领导放在眼里,有时群主还私信或电话火急火燎地提醒你“看群看群”。开会的现场也有领导,两边领导都要放眼里,怎么放?在群外,领导发个朋友圈,也要及时点赞,手动点评。这活儿,还得先下手为强,肉麻的“台词”被抢走了,那就只剩下更肉麻的。谈工作,也不只在工作群,很多要私信交流,你和领导的聊天记录注意截屏保存,因为贵人多忘事,有些事明明汇报过,他忘记了,没有证据,你是要背锅的……
孙:现在基本不看工作群但还没有胆量退出去。那里不是集中给大领导点赞贴福字,就是小领导、小喽啰向大领导邀功求关注,当然都会装出“一不小心”的样子。只要领导发帖,就固定那么几个角色鼓掌、点赞。有一次,大领导发了个什么链接,中领导立刻跟帖:好!学习了!!
李:前主管升迁至另外一个部门,人还常常出现在前部门的朋友圈里,年轻同事有时礼节性地予以点赞,现主管备感冷落,大为不爽,含沙射影地发了条朋友圈。嗅觉灵敏的某中层干部,马上一一私信提醒下属,其后,有那么一阵,几个人拼命给新主管点赞。私下里,他们拉上前主管,新建一小群,吐槽现主管……
周:手机里有几十个群,单位工作群最清淡了,基本没有多少群的生机,领导一言堂,通知一二三,“收到”一连串。好多人都给微信群设置了“免打扰”。不过,前段时间几个部门重新调整,有人把他们主管的年收入截图发了进来,应该是看岔了,发错了。当时,群里再现“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幕,大家强忍着笑,突击建立若干小群,主动转发那张没谁要求转发的截屏。
管理群、部门群、团队群、项目群等交叉组合,人手四五个群,多则数十个群。工作群折射出一个单位或部门的生存环境、职场文化,真实反映某些关键少数的管理水平、治理能力。
人以“群”分的时代,谁将职场的人们逼成只会鼓掌、点赞、喊好的“群众演员”?谁将人人自由自在、共建共享的移动互联生态,蜕变为言不由衷、身不由己的尴尬?
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消除某些壁垒开始,也很容易让人们放松自律,产生膨胀自大的欲念。新技术平台提供的便捷空间,也让一些人“方便”地超越工作的边界,轻视他人的尊严。工作群的生态,是职场生态的延伸。管理者的自我觉醒是痛苦的,自我革命是艰难的,还是要依靠制度设计,寻求外力突破,迫使他们转心态、换姿态、变语态,还职场风清气正、创先争优的正常生态。不夸张地说,有气度、有格局、有境界的管理者,才可能有合格的管群治群能力。
禾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