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剑老师在《培训分数“捆绑”职称评定 基层教师有话说》(《中国青年报》2019年6月17日6版)一文中,批评了当地教育局在职称评审改革的文件中,将“教师任教近3年培训学分必须达到150分”与职称评定挂钩的做法,认为这样的规定,会导致一些教师失去职评的机会。
我理解作者的担忧,但我不敢认同其观点。我认为,这样的规定,体现了当地教育局在职评中的一种导向,就是借职评的杠杆,撬动教师培训的常规化,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不知道欧阳剑老师所在的地区,是如何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管理的,但对浙江省而言,继续教育培训学分要符合规定,是职评的常规动作,是必备条件。根据《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管理办法(试行)》(浙人社发〔2016〕63号)规定,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5年内不能少于360学分。目前,浙江已经开始了第二轮5年培训行动,许多教师都习惯了借这一培训机会来给自己洗洗脑,充充电,很少将之视为负担。
5年360分,看上去很吓人,其实并不可怕,大量的老师远超这一分数。每年校本培训24分,5年就120分了;如果你这一学期太忙,你可以选择网络培训中的专题项目,一年可以选择一次,24学分。当地继续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是教师进修学校,每年会推出培训菜单,让教师选择,一个项目至少36学分。最近几年,我主持过2次90学时的培训,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专家授课、评课磨课、自主学习等形式,耗时不多,无需住宿,省经费,很受欢迎。
所以,教师参加培训,一开始可能不大适应,但参与过程中发现,培训不会给广大教师添堵,也不会增加多大的经济负担。如果你去留意会发现,越是教育发达的地区,教师培训的力度越大,将教师送到华东师大和北师大培训是常态,甚至送至国外。主管部门深谙这其中的道理,教育质量的竞争背后就是教师的专业水平的竞争。
我在主持培训的过程中,也发现这样的现象:越是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越高,对台上的专家不是挑剔,而是很会抓住讲座间歇同专家交流。迟到、早退、睡觉或玩手机的人,往往来自质量落后的地区或学校。所以,我们要担忧的是,教师对培训抵触情绪背后的职业倦怠心态。
欧阳剑老师所在当地教育局,之所以将职称评定与培训分数适当挂钩,一定是意识到了当地师资的短板,一时又没有合适方式来激励教师提升自己。有些教师想要职称,但又不愿意通过努力获得,最好随着教龄的增长,自然获得。但我们可曾想过,职称挂钩的不仅是金钱、待遇,也是考量我们的专业能力。如果职称唾手可得,是不是对踏实工作的教师的不公?
一些教师大学时代献身教育的理想,如今早已转变成对职业的倦怠。当理想远离、倦怠缠身时,对教育失去了向往,失去了追求。教书,成为一个养家户口的饭碗;教师,成为一个职业的符号。如何重新赢得社会的尊敬,赢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教师借培训来鞭策自己成长无疑是一条捷径。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当前的教师培训是完美无瑕的。事实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改进,比如,如何让我们的培训更接地气,更精准,让接受培训的教师更多地参与进来,等等,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教师不要去抱怨培训。
有句话很流行,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我想这一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对此,教师们不必用抵触情绪来对待培训分数“捆绑”职称评定的做法,而恰恰相反应该去适应它,拥护它。
(作者为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教师)
张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