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国家开放大学为教育公平筑防线

平民大学 四十不惑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原春琳 通讯员 何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7月02日   03 版)

    6月21日,国家开放大学——这个由邓小平同志倡导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现代远距离教育系统庆祝了她的40岁生日。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把一所大学称为教育系统?她的校园有多大?学生有多少?

    “我们的校园无限宽广,哪里有需要就开在哪里;我们的校友遍布祖国的各个角落。”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教职员工骄傲地回答。

    40年了,这所大学始终深耕在中国大地上,她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学习者提供教育机会。据统计,该校40年累计招生1900万人,1440多万名本专科生在这里毕业,其中,70%以上的学生来自基层,55%分布在中西部。

    从诞生之日开始,这所自带科技基因的大学就一直紧紧跟随这个国家和时代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校名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改为国家开放大学,教学的主课堂从广播电视转移到电脑、甚至手机屏幕上,教育技术从以广播电视手段为主升级到以网络技术手段为主。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杨志坚说,该校始终坚持不变的是,“利用技术手段,面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平民特性被认为是这所学校最大的特色。一位老电大人总结道:“我们是亲民兜底的草根大学,是教育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电大都不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先行继续教育

    1978年,邓小平同志批准组建广播电视大学的消息传来时,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孙美春已经留校工作4年多了,担任数学专业的党支部书记。

    作为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孙美春幸运地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成为北京大学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尽管对广播电视大学这个新生事物一无所知,但凭借从电大老师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孙美春感觉“电大将为千百万名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包括‘上山下乡’返城的那些知识青年提供高等教育”。

    1978年11月,孙美春做通了北京大学的工作,踏进当时还在筹备的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在北京隆重举行开学典礼,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

    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被亲切地称为电大。与电大创建几乎同步,继续教育这个名词被引入中国。作为中国继续教育的先行者,电大起点之高,难以超越——开学典礼两天后,即1979年2月8日上午,中央电大的课程就正式向全国播出。第一堂课的授课教师就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为保证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要求,中央电大的主讲教师都是从各个大学中遴选出来的一流教授。王力、陈琳等各个领域的大家,成为千万学子的荧屏导师。

    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接受中央电大的邀请,1995年通过电视屏幕,在《大学物理-当代物理前沿专题》这门课中,带来了“对称与近代物理”和“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两个专题的讲座。

    据统计,电大在校生人数使得中国高等院校学生在成年人当中所占的比例,从1975年的0.7%,提高到1987年的4%,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入学率,从1975年的2%提高到1987年的20%。

    电大的特点是要培养国家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张群玉有个形象的比喻,“把电大建在用人部门的心坎上”。

    对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来说,各类人才奇缺,尤其是经济类人才。1983年,中央电大终于要开办经济类专业的消息传来,当时的商业部、物资部、国家经委、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等纷纷说好,并表示:你们有困难我们想办法!

    据统计,1983年,全国电大高等专科统设经济类8个专业,招收全科生23万余人,单科生(含双科生)18.7万人,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校同类专业招生总数的1.7倍。

    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质量和管理问题。时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张达回忆,经过统一思想,大家一致认为应把质量放在第一位,采取的措施包括停招自学视听生,加强考试、教材和管理工作等。

    中央电大用3次大规模的毕业生追踪调查回答了这一问题。而国家对电大毕业生的政策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她的培养质量。

    40年,她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

    这份坚持,让电大受益。“就是靠这些社会最基层的‘神经’触觉去感悟社会的每一种需求,电大才能主动去做‘配餐’,主动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李林曙说。

    转型远程教育

    创办电大是为了让“文革”期间积累的生源接受高等教育的临时举措。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各地电大也在进行着关于未来发展的思索: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远程教育俨然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载体,怎么建立一个开放的网络、一个终身学习的体系?

    在远程教育体系的基础设施中,硬件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国教育科研网”,二是“天网”,即卫星信号。

    1994年到2001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在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时,完成了这两个硬件设施,为日后的远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打开了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大门。

    1996年,原国家教委电教办和中央电大在黄山召开会议,提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设现代远程开放大学。1998年,教育部也在讨论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一年的下半年,中央电大酝酿并起草关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申请报告。

    1999年1月,中央电大把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论证的申请报告报上去了。4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自此,中央电大的发展进入了“高速路”。在校学生人数从1999年的3万多人发展到2008年的276.6万人。

    这一次,电大再次把准了教育改革的脉搏。

    2007年4月,教育部组织由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为组长的专家组,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进行总结性评估。评估结论是:“8年试点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为办好开放教育形成了一系列思路,为我国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领跑终身学习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发展迅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成为中国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有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4左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到10.1%。同期,东京、纽约、巴黎等发达国家城市的比例都达到了48%~50%。

    中国高层次人才匮乏显而易见。要扭转这个局面,光靠普通高校是完不成的。

    电大再一次踏上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列车。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突破时空制约,促进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实现,早早地被列上了电大系统的日程表。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其中,针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发展实际,明确要求“办好开放大学”。

    2010年10月,国务院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设立“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子项目,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列为试点单位。经过近两年的试点探索后,教育部于2012年6月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

    7年来,国家开放大学紧紧围绕“1314工程”,即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办学组织体系、教育信息化、大学基本制度框架为支柱,以学分银行为纽带,以非学历继续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为着力点,全面开展各项建设工作。2017年,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 将全球唯一的“杰出机构奖”授予中国国家开放大学。ICDE认为,中国国家开放大学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以及改革创新办学模式等方面,成绩卓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发展之路。

    曾经有人问过,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电大是否还会存在?

    现在,国家开放大学用实实在在的数字回答了这个问题:目前该校有注册在学本专科学生400多万名,约占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十分之一。“我们在建设教育强国、终身学习体系过程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学校都代替不了。”国家开放大学常务副书记曹国永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原春琳 通讯员 何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02日 03 版

中宣部追授黄文秀“时代楷模”称号
《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国家标准发布
“狱中八条”背后的故事:红岩英烈血与泪的嘱托
平民大学 四十不惑
单弦艺术家赵玉明90岁高龄入党
残疾女孩杜鑫波:从无力到有力
追思红军英魂 传承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