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丹松赞林寺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300多年来,几经修葺,使这里愈显宏伟。历史长河中最动人的,莫过于83年前红军留下的故事。7月24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一行,来到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噶丹松赞林寺,追寻当年的红军足迹。
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噶丹松赞林寺,建于1679年,一度为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寺院由八大老僧组成老僧会,管理全教事物,在当时的中甸藏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36年4月,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率领下,红二、六军团冲破国民党围追堵截,胜利渡过金沙江,到达中甸县上江区。一路前行中,粮食不断消耗,前面还要过雪山,红军急需更多补给。
按此前的做法,红军常常从百姓、商户手里购买粮食。但由于国民党的宣传,当地不少民众早已逃到山上,躲了起来。不能偷!不能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求助噶丹松赞林寺的僧侣。“寺庙的粮仓有大量存粮,而藏民信仰坚定,都会听从寺庙的意见。”迪庆藏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孙彬涛解释。
事实上,此时的噶丹松赞林寺喇嘛们也心怀恐慌、紧闭寺门。要打破这一局面,必须先取得八大老僧的信赖。但八大老僧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初到此地,对藏区情形并不了解的贺龙,找到了陆云鹤。
虽是当地穷苦百姓,但陆云鹤通晓汉藏语言,熟知康巴地区情况,他掌握的信息可以为红军提供很多便利。为了让陆云鹤信任红军,贺龙将他带到自己住的指挥部,朝夕共处。
深入了解红军后,陆云鹤将自己所知一一告诉贺龙,还提醒他“过雪山登顶时,千万不能停,不然就永远醒不过来了。”对陆云鹤提供的信息,贺龙如获至宝。
很快,红军就越过茫茫的小中甸草原,到达中甸县城。红军并没有急着去噶丹松赞林寺拜访僧侣,而是每到一处先打开监狱,砸断农奴身上的镣铐,解救出他们。
与此同时,红军不断宣传自己的民族政策,告诉百姓“红军是番民的好朋友!”据孙彬涛介绍,“当时,‘保护寺庙,尊重僧侣’的标语四处张贴。”拥护僧寺的藏民开始有所松动,越来越多人回到了家。目睹红军的所作所为,有人还举起香案、手捧哈达,将红军大部队迎进了中甸县城。
消息很快传到噶丹松赞林寺僧侣的耳边,他们也想一探究竟——“红军到底是不是好人?真的会保护我们吗?”八大老僧派来一名使者夏那古瓦,由他代表噶丹松赞林寺前往与贺龙展开第一次对话。
得知八大僧人要派人来,贺龙十分高兴,把他们当成最尊贵的客人亲自到门口迎接。第一次对话很是顺利,贺龙告诉夏那古瓦,红军在中甸只是路过,稍事停留作短暂休整和筹粮后,就向德荣、乡城进发。贺龙还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尊重爱护各少数民族兄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寺院,保护僧侣生命财产不受侵犯……
听了贺龙的肺腑之言,夏那古瓦紧皱的眉头舒展了,脸上露出笑容。他说,我对红军的担心是多余了,红军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军队!”
原来,在求见贺龙前,夏那古瓦一直很担心,怕到红军指挥部后会有所不测。为此,他专门向喇嘛寺提出要求:如果自己出事,家中老小的生活今后要靠喇嘛寺照管。在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夏那古瓦的孙女青玛,她也一再告诉记者:“走以前,爷爷以为红军是坏人;回来时却一直在强调,红军是好人!”
见面结束,贺龙将一封致八大老僧的亲笔信交到夏那古瓦手里。信是这样写的:“红军允许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对贵喇嘛寺所有僧侣生命财产绝不加以侵犯,并负责保护。”
夏那古瓦回寺后,八大老僧听完夏那古瓦的描述,又看了贺龙的信件,称赞贺龙纪律严明、爱护藏胞,是一支天下最好的军队。
重大转机就此出现。5月1日,夏那古瓦再次受噶丹松赞林寺委派,牵着16头耗牛,驮着青稞、酥油、糌粑,手捧洁白的哈达,来到红军指挥部慰问红军指战员。他还带来了好消息——噶丹松赞林寺答应打开粮仓,出售一部分粮食给红军,并邀请贺龙等莅临噶丹松赞林寺观光。
贺龙高兴地接受了寺院送来的礼物,并答应第二天前去观光。对夏那古瓦回寺后的工作,贺龙给予了充分肯定,表扬他为红军做了件大事,并发给夏那古瓦一张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的委任状。
5月2日是个晴朗的日子。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红军40人来到噶丹松赞林寺。队伍还没到,贺龙就远远看见身穿绛红色袈裟的喇嘛们早已列队等在大门口,欢迎他们的到来。贺龙立即下马,走到喇嘛们中间,拱手合十,用藏族礼仪祝福他们吉祥如意。
落座后,贺龙再次向八大老僧阐述了红军的政策和宗旨。他说,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其宗旨就是要解放全中国,使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虽然到了藏区,但红军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一定会保护寺院和僧侣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
闻听这席话,八大老僧疑虑恐惧全消,个个面露笑容。有人直言,此前是误听了国民党的宣传,对红军产生恐惧心理。现在才知道,红军是番民可敬可信的朋友!“贵军有什么需要帮助,我寺定当效劳!”
贺龙当场将书有“兴盛番族”的锦幛一幅,和一对精制的大瓷花瓶等礼物赠予噶丹松赞林寺。八大老僧也拿出了象征高贵礼品的爪格达(藏语,即“外出时装食物用品的褡裢,用皮精制而成”)和一对银嵌木碗,赠送给贺龙。
贺龙回到指挥部次日,喜讯传来!噶丹松赞林寺打开寺庙的3个仓库,将3万余公斤青稞和一批牦牛肉、粉丝、红糖等食物出售给红军。不仅如此,噶丹松赞林寺还赠给红军茶叶两驮、肉3驮、红糖两驮、盐1驮。
看到寺里的动向,县城里的商家、富户和很多普通藏民,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存货。据统计,红军在中甸一共筹粮10多万公斤,为翻越雪山、北上抗日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红军并没有白拿藏胞一点东西,而是都支付了高于市场价几倍的现金。”孙彬涛补充说。
孙彬涛还提到这样一个场景:1950年5月,当年长征途径中甸的部队再次回到此地,不知来者何人的藏胞又一次躲进山里。等到红军进了县城,人们才奔走呼喊:“别躲了,是红军来了!”噶丹松赞林寺的僧众和群众再次吹响长号,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到来。
如今,贺龙赠送噶丹松赞林寺的红绸锦幛已成为国家级文物,被珍藏于国家军事博物馆。而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内,世界最大的转经筒金光闪闪,和近旁的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一起,见证着红军与藏胞的民族情谊。
本报香格里拉7月24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陈垠杉 记者 孙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