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25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我的字典里只有冲锋号,没有退堂鼓”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7月25日   11 版)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看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柿村曾有126户446名贫困群众。

    这里栽种着成片的柿子树和猕猴桃,大片的莲菜池里盛开着荷花,村子后面的山坡上架设着一片占地18亩的太阳能板,光伏发电为这个村子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3年时间,柿村村民与相隔不远的竹峪村、康宁村相继摘掉贫困帽,村民们说,这些变化要感谢一身“军装绿”。

    2016年9月,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所属某部政委高海科接到上级任务,由他负责督导帮扶驻地柿村、竹峪村、康宁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这位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土地的儿子”撸起袖子、卷起裤腿,一头扎回了农村。

    成为军委后勤保障部的定点扶贫村以前,柿村唯一算得上产业的是猕猴桃种植。谁家有地、谁家有劳力,栽种猕猴桃能多一点微薄的收入。但一颗猕猴桃树种撒下去,需要4年到5年的生长周期,高海科觉得脱贫不能等。

    莲菜种植是他反复考察后选中的项目,一年一次的收成能够让村民们尽快获得收益。为了挑选最好的莲菜品种,高海科带着战友、村干部到各地市场考察。包村干部王娜是其中之一,她已经记不清当时跑过多少个地方,只记得1个多月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在路上,他们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满意的品种。

    2017年种下的莲菜,如今已经长到第二茬。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莲菜池分布在通往柿村的马路两旁,一到夏天路边开满荷花,比风景区还好看。种植莲菜的这些土地之前都承包给了各家各户,高海科跑了无数趟,“磨破嘴皮子”才说服村民将土地流转出来,规模种植莲菜。

    “最难的一家,接连跑了四五趟,最后才说服那位大爷同意流转土地。”高海科回忆说。

    光伏发电同样是柿村如今的骨干产业。在高海科看来,村民生活贫困的一大原因就是没有劳动力,“独居老人或残疾人干不了活,就没有收入来源”。而柿村处于广袤的平原上,这让高海科想到光伏发电,用先进科技产业为村民创收。

    由于山村信息闭塞,起初村民们并不相信高海科的提议。在他们看来,把土地用在种植小麦、玉米和花椒上,比搭建几块太阳能板更能见效益。更重要的是,光伏发电项目除了部队和政府出资,还需要贫困户贷款投资100万元。

    高海科不厌其烦地往村民家里跑,从农耕技术到国家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他试着用各种方法和村民们沟通。“因为我是军人,我的字典里只有冲锋号,没有退堂鼓。”高海科回忆那段日子时说。

    2016年的11月,华州下了一场数十年一遇的暴雪,积雪没过小腿肚,而那一天是高海科提前约定好到柿村调研的日子。

    平时40分钟的车程,高海科和战友们走了两个小时,有的地方积雪太厚,他们就下车步行。等在村口的村民估计这么大的雪,高海科不会来了,没想到“雪人”般的高海科如约而至。

    村民们被他的执着和诚意打动,柿村对光伏发电项目亮起了“绿灯”。柿村第一书记张亮在日记中写道:“或许这就是军人的承诺、军队的作风吧,我突然对我们柿村的脱贫工作有了信心。”

    高海科在调研中不止一次发现,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让贫困村民吃了很大的亏。竹峪村曾拥有一个小型的炉具厂,但因为污染较重,产业始终发展不上去。

    “必须淘汰夕阳产业,跟上时代的脚步,发展环保产业。”高海科劝说村民转变生产模式,改建绿色环保企业,并承诺将土地流转和部队产业到户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和村民的入股资金,投入到工厂的改造升级中。

    如今,一座利用工业废旧材料再生混凝土的新型企业取代了炉具厂,经济效益增长70%。企业为80多名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每户人均年增收1.8万元。

    高海科觉得,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闭塞的问题,还是要让村民能够方便地走出大山。对于地处华山脚下的康宁村来说,修建一条平坦的马路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

    2018年,高海科和战友们来到康宁村,第一件事就是协调来20万元修路款,为村子里修一条“致富路”。

    这是康宁村“开天辟地的大事”。修路时是华州天气最热的时候,高海科和战友们带上铁锨和干粮,和村民们一起修路、种树。后来这条路被村民们命名为“小康路”。

    除了修路这样的大事,很多小事高海科也要操心。2018年夏天,柿村莲菜池的灌溉水道被堵,高海科第一次急得拍了桌子。半个月时间里,他忙于联系区委乡镇协调管道,总是后半夜才回到营区休息。

    7月1日,高海科和战士们来到柿村与村民们一起清淤除草。400多人的“大军”散落在160亩水塘间,绿军装与荷叶交相掩映,大家的腿上、衣服上都沾满了淤泥。回到营区,高海科的后脖颈被晒爆了一层皮。

    王娜说,村子里已经没有人再把高海科和战士们当外人,这群“兵哥哥”已经成为他们“最亲近的人”。

    从扶贫第一天开始,高海科就知道,仅仅提高村民的收入还远远不够,精神上的关怀也不能少。2016年和2017年,他先后两次赴山西贾家庄、河南兰考调研考察,带回了建设拥有远程会诊系统的村级卫生室、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爱心超市等乡村建设的成熟经验。

    竹峪村党支部书记刘松眼见着村子不断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卫生室建起后,周围村子里的村民开始往竹峪村跑,以前不少人嫌弃竹峪村落后不愿来。部队医院的医疗队也开始定期到这里巡诊。

    在柿村,去年8月,巡诊医生对82名患大骨节病的村民给出治疗建议,并邀请8名病情严重者到空军986医院接受免费治疗。

    年过花甲的村民王庆余现在喜欢到街上散步,帮前来看病的附近村民指指路,或者看一看新修的文化活动广场和统一翻修的街道,看到地上的垃圾,会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从前的柿村又脏又乱,垃圾被随意丢在街上,未经修缮的土路风一吹就会扬起沙土,没有人愿意去收拾这个“破”村子。

    如今,水泥路上很难再看到垃圾,环保公司的垃圾车隔一天会来一次,不少村民去应聘,成了这家公司的职工,专门负责柿村的道路清扫。和千里之外的很多大城市一样,柿村也开始实行垃圾分类。

    “我们的日子不只是变富有了,更重要的是变好了。”王庆余说。高海科深知,这是因为所有人都“动起来”了。

    “其实很多贫困户之所以穷,懒是一个重要原因。”在高海科看来,“输血式”的帮扶只能帮一阵子,真正源源不断的动力还是调动村民自己的致富积极性。

    面对各家各户复杂的情况,高海科决定实行“自由的集体经济”,给每名村民记工分。160亩莲菜池对所有村民开放,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获得相应的分值,每月月底结算,表现突出者还会获得额外奖励。在爱心超市,货品可以由工分兑换。

    常年奔波在各村之间,高海科没有喝过群众一口水、吃过村民一口粮。每个赶去扶贫村的周末,他都会在早上6点多光顾国道旁的一家早点摊,吃一碗豆腐粉丝,这顿饭他通常会吃得饱一点,因为下一顿可能要到下午两三点才能吃上,或者是天黑之后。

    有时候,高海科还让战士们自带干粮和水。王娜看见过他们在劳作间隙,坐在田垄间啃馒头,“那些干粮有好几大袋。”

    令人欣慰的是,高海科和官兵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如今,柿村的莲菜长势不错,到秋天又将迎来大丰收;光伏发电运行良好,每个贫困户一年可以领到4000元以上分红;传统的猕猴桃产业被扩大,种植面积从800亩增加到1500亩;竹峪村已经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柿村与康宁村脱贫率分别达到95%和90%,预计今年年底都可以彻底脱贫……

    但高海科的工作还远未结束,他计划在柿村重新栽上柿子,在竹峪村周围种上竹林,把这片革命老区——渭华起义发源地打造成特色旅游景点。他还为柿村的猕猴桃注册了“华山红”的商标,准备进一步扩大销路。

    在高海科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存着上百条“待办事项”:竹峪村李焕娣的助听器电池没有了,需要更换;柿村东天来家的兔子被黄鼠狼叼走了,需要帮助……

    扶贫就像另一个战场,高海科为自己立下誓言:“只要签了扶贫责任书,就是立了军令状,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25日 11 版

构建新时代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体系
车轮上的青春
“我的字典里只有冲锋号,没有退堂鼓”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