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飘起小雨,山谷中传来了马达的轰鸣声,整齐的军车队伍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驶向垭口。行至陡坡,车辆沉闷的吼声暗示着动力不足,减油降档,娴熟的油离配合使引擎重新焕发活力。熟练的驾驶动作不禁让人想到“老司机”一词,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车队运输车的驾驶员竟然都是清一色的女兵。
她们就是陆军汽车某旅的女兵运输分队,作为川藏线上的首支女兵运输分队,今年5月下旬,她们跟随部队机动至高原驻训,通过高寒山地道路环境反复锤炼驾驶技术,着眼提高在任务区域的战役投送能力。
三千里川藏线,高寒缺氧,道路艰险,以往都是男兵驾驶员的战场。去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该旅打破常规,集中全旅女兵成立女兵运输分队,填补了川藏线上没有女兵驾驶分队的空白,旨在培养一批能独立执行各类支援保障任务的女驾驶员。经过半年多的驾驶训练,该分队女兵目前已累计行驶6000余公里,能够熟练驾驶两种型号的运输车,初步具备在高原各种复杂路况下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
其实,分队刚成立时,也有质疑的声音:长达8米多的运输车男兵开起来都费劲,这些“女司机”如何能驾驭得了?该旅针对女兵特点对比新大纲要求,制订了一套既符合大纲规定,又贴近实战的驾驶训练方案。
“她们训练都非常刻苦。”分队长梁娜介绍说,不能上路驾驶时,女兵们就进行冷车训练。每辆运输车的变速杆,几乎都被她们练换挡磨平了刻度。最终,经过4个多月的集中“淬火”,这些女兵熟练掌握了驾驶技术,在考核中取得了优良率83%的优异成绩。
“我既是驾驶员,也是车队的卫生员。”从卫生队转岗到女兵运输分队的中士卢昆源说。在高原上开车,缺氧环境成了女兵们要迎接的第一个挑战。初上高原,不少女兵出现头晕、失眠、呼吸困难等高反症状。看着日渐憔悴的战友,卢昆源利用自身所学,通过使用药物调节和适当的安排训练,帮助战友们以最快速度适应了高海拔缺氧环境。
教练王江见证了这群姑娘的成长,他介绍,在内地刚参加新训驾驶训练时,这些身形瘦弱的女兵连转动方向盘都有些费力。通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现在她们已经能熟练掌控车辆并应对好部分道路情况。相比男兵,女兵驾驶车辆更加细腻谨慎。
两周前,这群姑娘顺利通过了高原适应性驾驶训练的考验,转战林拉环线,在传统任务区域展开真正意义上的高原复训。
据了解,复训总共进行3周,每周进行一次环线循环。复训道路情况危险复杂,路程总距离长达960公里,平均海拔为3500米,无论对女兵的驾驶技术还是意志体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川藏线作为藏区的生命线,在源源不断为藏区发展输送养料的同时,也吞没了不少驾驶员的生命,悬崖和落石是主要的“罪魁祸首”。雅鲁藏布江峡谷公路傍山临江、弯多路窄,陡峭的山崖上危石耸立,道路另一侧便是几十米深的悬崖,湍急的江水裹着泥沙奔流而下。“所有车辆摇上车窗,副驾驶注意观察山体!”车辆行驶到危险路段,听到对讲机内传出的通报,00后女兵王娜下意识握紧了手中的方向盘,紧贴道路右侧边线,小心翼翼驾驶车辆驶入落石地段。
高原道路相比内地显得有些狭窄,有的路面连最起码的会车都无法保证,要求驾驶员对车辆宽度距离的把握精确到厘米。心中虽然紧张,脚下却丝毫不乱,油门离合完美配合,手中不断变换着挡位,车辆稳稳驶出了落石区域。
时至傍晚,车队顺利抵达兵站,这代表着一天的行程结束,却也意味着另一项工作的开始。经历上百公里的机动后,车辆状态极易发生改变,任何一个小问题,在道路上都可能酿成大祸。“培养会修车的驾驶员”也是此次长途复训的目的之一,女兵分队每天到站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对车况进行严密检查,解决故障、排查隐患,确保次日的机动安全。
夜幕降临,女兵吴映雪从车底探出脑袋擦了擦汗,一天的驾驶训练让她身心疲惫,但她知道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车况检查紧密联系着自己和战友的安全,紧定轮胎螺丝、测量轮胎气压、检查制动系统,该有的检查一项也不能少。她接过战友递来的手电,钻进车底继续手中未完成的工作。
这群年轻的姑娘驾驶运输车驰骋在川藏线上,她们的梦想是,“希望将来能为藏区每一个地方的物资输送提供保障”。
乔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