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2%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中国最具活力与创新力的区域之一。从2017年概念提出,到2018年备受关注,今年它再一次成了被热议的高频词。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跨境工程陆续开通,三地合作频繁起来,交通、旅游、物流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面连通着三地的未来。交流活动也在同步举行。一些代表着未来一代的年轻人,从三地出发,聚集在一起。7月21日开始,来自粤港澳三地的100名高中生,在第三届腾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营为期8天的时间里,交流碰撞,融汇互通。
这些大湾区的年轻人,也是00后新一代。他们敢创敢想,跟随国家政策和发展机遇,立足大湾区,着眼全国,也在拥抱全世界。
湾区新青年职业首选企业家和技术专家
“我能不能做个融资类的公司?”在企业家面对面环节小组讨论商业计划书时,澳门劳工子弟学校高一学生梁昕抛出了问题。
她心里一直有个创业梦,希望成立自己的公司,出任CEO。但“不知道这会不会只是一个幻想”。在与天仪研究院CEO杨峰近距离接触后,她明白了创业背后需要的努力,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发现“这条路真的很适合我”。
在这个环节,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的人。除了杨峰,还有千聊CEO朱峻修,他们现场带领学生从零开始,完成了一份商业计划书。
这次与00后的接触中,朱峻修感到,相较90后、80后而言,这些年轻人成熟许多。他们在中学阶段就有明确的职业想法,有竞争意识,同时也包容多元——对成功路径的认知并不单一。
“可能是中国创新创业的气氛熏陶,每个年轻人都想自己折腾点儿事出来。”朱峻修说。
5月5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新青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湾区新青年的职业选择,首选企业家和技术专家。湾区新青年多数还是“斜杠爱好者”,很多人都有创业经历或计划。22%的受访湾区新青年有多重职业身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10%的受访湾区新青年有过创业经历,也有11%的受访湾区新青年正在创业。
与此同时,湾区新青年眼界更加开阔,社交活跃度较高。调研发现,湾区新青年的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居多,出国旅游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他们拥有多元朋友圈的比例为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
《报告》基于QQ看点向16至28岁用户定向发放的调研问卷,结合QQ大数据、腾讯00后专项调研分析整合而成。
杨峰感觉,大湾区的年轻人直接接触科技前沿以及信息前沿的机会较多,整体的阅历和知识面更宽广。他们积极参与、体验各种事务,也总有出人意料的独特看法。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粤港澳三地的这些学生,不少人都去过三地的城市,也有为数不少拥有出国经历。来自香港和澳门的学生,很多去过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或进行文化交流,或跟随学校的交换活动。
来自香港的东华三院张明添中学5甲班的庄金潮曾生活在深圳,后来随家人一起搬到香港。他喜欢关注时事,也留意社会类的话题。在香港,他曾跟随议员拍摄母亲节视频短片;也参与访问居民对房屋频遭盗窃配套设施不完善问题的调查。
他还跟着交流团到过杭州的G20会场;因为曾担任学校青年义工协会主席,他常来大陆的山区做些义工服务,比如广东韶关、福建泉州。他希望以开放的心态,深入了解内地的生活状况。
正如《报告》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们近七成是“新移民”后代。作为“湾区新青年”,他们超六成表示对生活所在城市满意。在他们看来,湾区这个“大熔炉”的核心关键词是生机勃勃、开放包容、繁荣务实、发展空间大。
澳门中华学生联会总会老师冯敏仪已经体会到,这些人高中时期就在为未来作着打算,通过参加不同的交流团,增进人脉,扩阔视野,装备自己。“有种明显的感觉,他们在跟随着祖国机遇,迸发自己的干劲儿”。
“小溪流汇聚成大海,最终一起滚滚向前”
来自港澳地区所有的带队老师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这一届青年营的学生普通话说得标准,究其原因,是文化交流活动增多了。
在香港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副校长刘文山的印象里,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当地近年频频提及的“热词”。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这几年,香港教育局及不少民间团体举办了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不少学校与湾区内的学校结成“姐妹学校”,交流涵盖文化、学术、历史、体育、英语等多个方面。一些来自内地的香港学校,还会时常组织“寻根之旅”,带领学生回到大陆。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澳门。不少活动以及论坛讨论都由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出发。澳门的年轻人对大湾区的认同更体现在升学选择——他们不再局限于澳门,而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以大湾区作为基地向全国发展。
在青年营活动中,8天的碰撞,让这些年轻人对彼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梁昕看来,香港同学知识面广,会分析时事背后的原因,注重实践,虽是学生身份,但不拘泥于校园生活,有社会参与感;大陆学生乐于研究,表达能力强,“只要把话筒递给他,他们就不会怯场”。
华英中学中四D班的张宇轩认为,大湾区的建设带动着粤港澳三地的联通和交流,各地都因此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新的方向,“就像一个纽带一样,将三地更深地连接在一起”。
他说,随着粤港澳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三地的居民对彼此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将共同致力于这片土地的发展。因此,他也给自己的未来增加了一个选择:“大湾区,或者放宽到整个大陆,市场很大,如果找准发展的立足点,一定会有很多的机遇。”
庄金潮认为,粤港澳三地要更多认识各自的特点。“在未来,我相信交通会更加便利,连接和合作更多,就像一个‘圈’一样,也方便各取所长,去香港走近金融或服务业发展,到广东探索创业创新,去澳门领略背后的文化”。
提及融合,珠海一中准高一学生刘珈妤有自己的理解。“这个词有交汇的感觉,就是那种小溪流汇聚成大海,碰撞互通,最终一起滚滚向前。”她说,希望粤港澳地区的年轻人可以真正走在一起,共同创造大湾区的未来。
敢创敢想,探索多元化的世界
这届青年营设置“新科技、新文创、新商业、新体育”等多个模块的系列实践课程。他们走访了21家湾区机构;“火箭少女101”李紫婷在这里献出了第一次中文演讲;“中国职业围棋第一人”柯洁和营员互动;营员们与微信团队交流,现场制作微信小程序及小游戏;与企业家面对面交谈,完成自己的商业计划书;他们还临时组队,打了一场辩论赛。
刘文山有种明显的感觉,相比以往,在网络环境长大的新一代年轻人对潮流的触觉敏锐,尝试新事物的意愿强烈。
“总体来说,就是不囿于成规,敢创敢想,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乐意与人分享,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他说。
冯敏仪也有类似的感受。她说,参与青年营的学生虽然分别来自粤港澳三地,但他们有明显的共同点——充满活力,干劲儿十足。
在“企业家面对面”的环节,这些学生接连提出自己的问题:“当时为什么选择创业”“对我们这一代的寄望是什么”“又该如何抓住时代机遇”……
冯敏仪总结,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有着清晰的目标。他们自信、坚定,面对业界“大佬”表现从容,交流平等,也提出了不少的专业问题,这也说明,他们对世界有一定的认识,对时事也颇有敏锐度。
两年前,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营第一次开营时,马化腾说,当年腾讯几个创始人初中、高中和大学都在深圳读书,他通过香港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诞生出腾讯做互联网公司的想法,2004年,腾讯又在香港上市。粤港澳地区成了他的情结。在这种交流中,他也感觉,粤港澳三地的年轻人虽然“近在咫尺”,却好像“远隔千里”——生活、工作,接触的资讯都很不一样。
青年营的构想由此而生。在首届青年营交流中,马化腾说:“青年首先要保持好奇心,要保持一种‘问到底’精神,训练自己学习和钻研能力;第二要发挥团队精神;第三要自我开放,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分享给别人,自己得到的东西会更多。”
“前沿”“炫酷”,是这些年轻人谈起这届青年营的关键词。在近距离接触科技发展时,他们也憧憬一起参与创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
在青年营之外,腾讯推出“湾区青年行”平台,通过开放连接知名企业及机构的独特资源,致力于为湾区青年创造优质多元的社会实践环境,未来3年将覆盖超过1万名三地高中生。今年1月,腾讯举办了首届青少年科学小会,与Science共同推出全球首个“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邀请露西·霍金等全球顶尖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
《报告》显示,湾区新青年是一群有规划、有目标的青年,很多人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包括短期规划(每天/月度)、长期规划(年度/五年)。步入职场后(23~28岁),湾区新青年的规划性更强。
“湾区未来在于青年,青年的未来在于当下的选择。”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李航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营连续举办至第三年,迄今已培养超过400名中学生。目前,首届学员今年已升入大学。
课程期间,往届青年营营员代表前来探营。2017届营员小芮如今已被南开大学金融专业录取,小芮说:“从青年营毕业以后,我更喜欢‘做自己’——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决定未来方向的青年,在选择的时候也更加坚定。”
“接下来将会是00后的时代。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和机会更多,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会把握。”冯敏仪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景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