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军事科学院礼堂掌声雷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演讲会在昂扬激越的强军战歌中拉开帷幕。通过前期遴选,10名优秀演讲者依次走上舞台,讲述了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强军故事。他们中,既有科研人员、机关干部,也有研究生学员、基层战士。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民永远记住他。”已故的寒区医学专家张是敬和热区医学专家杜桂仙,就是这样一对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科研专家。
“每当严冬到来,丈夫就奔赴祖国北疆最冷地域进行实验;每逢酷暑将至,妻子便要前往祖国南端极热之地开展攻关。”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刘璞,讲述了这对“‘冷’‘热’夫妻,以身许国”的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军事科学院,就有这样一批矢志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我如愿加入了新军科成立后的第一支芯片研发团队,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2岁”。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助理研究员万众,深情讲述了团队自主研制芯片的艰辛历程。
早上8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每周工作7天。生病的同志在实验室,一边输液一边继续科研。凭着这股拼劲、韧劲,团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国际上一般要用2年到3年才能研制出一款芯片的任务。
把忠诚铸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在演讲《星光闪耀》中,某研究所政治工作处主任王晨光带来了军事科学院最年轻的首席专家何元智30年厚积薄发成大家的故事。
参与的某重大科研项目从预研到定型,何元智用了15年。科研工作的前20年,她没有一项成果报奖,但她即便怀着8个月身孕,依然坚守在攻关一线。近几年,何元智成果井喷式爆发,先后荣获10多项科技大奖、20多项国家专利,4次荣立二等功,成为新军科调整组建以来首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求是奖的获得者。
战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圣杰深受触动地说:“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耐心投入方有好的产出。何元智老师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精神,正是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传承的。”
“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正是无数军科人的淡薄名利、负重前行。”早在2004年,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研究员就率领团队启动了“重组埃博拉疫苗”的研发。虽然这是个看不出前景的“冷门”研究,但陈薇认为,科学家要有战略眼光,要防患于未然。正因为预研充分,当疫情向全球蔓延时,陈薇团队才能在较短时间内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重组埃博拉疫苗。
“举行这次主题演讲会,正值新的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两周年之际。这里讲述的都是身边的名师大家、榜样模范,做到了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对于深入传承军事科研红色基因,充分展现广大官兵强院兴研良好风貌,进一步凝聚开新图强意志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部主任王贵胜说。
王迪 邵龙飞 向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