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9年08月0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青年课堂

彭学明:与青年一起将作品写入人心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焦敏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8月06日   12 版)

    彭学明作客中国青年报社文化会客厅。本报记者 孙萌丽/摄

    扫一扫,看视频。

    春节前夕,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彭学明带着全新修订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娘》,来到中国青年报社文化会客厅,通过在线直播与各地文学爱好者及现场的3位读者代表开启了一场《中国青年作家报》“青年课堂”,与青年一起探讨如何将作品写入人心。

    2000年,彭学明的母亲与世长辞。历经11年的痛定思痛,2011年,他的长篇纪实散文《娘》问世,作品从父亲抛弃母亲和自己写起,真切描写了湘西大山深处母亲所遭遇的苦难,记录了母亲甘愿牺牲自我,拼尽全力抚养孩子、保卫孩子,以品德和精神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故事。

    他希望用自己半生惨痛经验凝结成的作品,抚慰、照亮千千万万像他一样与母亲有过隔阂的读者的心。在当天的“青年课堂”,彭学明声情并茂地念了《娘》的片段。他把这部作品定义为写给娘的忏悔书。

    始终坚信三个“真”

    谈起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彭学明认为,文学创作者要有定位生活坐标的定力,要深入地域的根,对于文学的地理坐标,要有坚定不移的方向。

    彭学明说,多年来,他心里始终坚信三个“真”:真情产生力量,真诚产生高贵,真实产生伟大。在他看来,有些作家把最真实的生活描写成了最假的生活,相反,优秀的作家总是能把人们最习以为常的生活表达成最真实的生活。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彭学明提到,当下,许多青年文学创作者未曾认真思考文学如何来源于生活,怎样才能高于生活。他认为,必须学会对生活进行过滤和提纯。对此,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创作是一个烹饪的过程,生活是原材料,原材料的加工要去粗取精,才能烹饪出一道美味。而作品是容器,不能装得太满,也不能空空如也,留有余地和空间,才恰到好处。

    在彭学明看来,青年文学创作者厘清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才是开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还应有热爱生活的能量,保持对生活的兴奋度,学会对生活“保鲜”,保持对生活的新奇感,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传达和再现生活的能力。

    人情味是入人心的

    青年文学创作者如何正确用文字传达和再现生活?彭学明的经验是,把熟悉的生活新鲜化,把不熟悉的生活亲切化。要善于组装生活,而不是简单复制生活。把共性的生活个性化,把个性的生活经验化,把共性的生活化成个人的生活乃至精神经验。“优秀的作家把司空见惯的生活新鲜化、陌生化,让读者读出曾经拥有但没有发现的生活。”他说。

    彭学明说,好的文学作品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他进一步解释,这个“立体”,就是要有烟火味、世俗味、人情味。烟火味和世俗味接地气,可以反映生活的酸甜苦辣;人情味是入人心的,用来揭示生活的真谛,给予读者生活的启迪。“写出这些‘味道’,作品就有了温度,就能够打动人心。”他说。

    语言美是青年文学创作者最基础的素养之一,而当下一些青年文学创作者时常苦于自己的文字语言不够优美。对此,彭学明特别提到,青年文学创作者要想解决好语言关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到人民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取经,用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锻造文学灵魂,学习借鉴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

    彭学明还建议,青年文学创作者要熟读唐诗宋词这类文学经典,打好文字功底基础。“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我们的文学作品也需要迎合时代的需求,但不要去跟风,重复别人的东西”。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焦敏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8月06日 12 版

蒙曼:时代呼唤着充满青春底色的文学作品
何建明:良知和温度是报告文学存在的根
彭学明:与青年一起将作品写入人心
新时代文学的希望在青年身上
对话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