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9年08月1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家政专业期待一场“破冰行动”

白毅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8月19日   06 版)

    提到月嫂,大多数人会想到高工资。在一线城市,月嫂收入过万极为常见,有些“金牌月嫂”“首席育婴师”的薪酬水平还在两万元以上,收入远超许多城市白领。然而,与月嫂行业的火热相比,国内家政专业招生形势却“有点冷”:有媒体报道,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设立家政学专业3年,未招到一名学生;而吉林农业大学首届招收的37名学生,全部是“服从专业调剂”而来。尽管如湖南女子学院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可招生“冷热不均”的困局依然存在。

    与家政专业招生难对应的是,家政服务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人才缺口。2018年,国内家政服务业的经营规模达到5762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000万人,尚存1500万用人缺口。家政市场的供不应求和院校招生的“冷热不均”,真可谓“冰火两重天”。

    有人把家政专业招生难归因于专业名称,很多人认为家政专业就是从事月嫂、保洁、保姆等工作。这明显是把家政专业简单化了。在国外,家政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更是一门带有兼具技术美学和人文熏陶特色的通识学科门类。它并不简单地追求一种高水平的服务,更倡导和谐家庭风尚的培育和养成。在日本,家政课堂已经走进中小学,成为一种素养而被全民重视。我国新的家政学教育尽管起步晚,但定位却也是培养集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基础等课程于一体,符合现阶段家庭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相比人们对“家政专业”的理解,家政学的学习范畴更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而并非只是家庭保洁、烹调美食、婴儿护理等保姆所胜任的工作。

    将家政专业等同于保姆的这种看法,不排除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歧视”目光。家政行业常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偏大,多数工作内容重复乏味;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强,家政市场的混乱还经常使劳动者的权益被侵犯。这些认知构成了对家政服务工作者的“想象”,虽然歧视意味已减少,但杂糅其中的标签却固化下来,给“想象”裹上了一层厚厚的茧、冷冷的冰,让人很难对报考家政专业“提起兴头”。孩子读了这样的专业未来工作权益能得到保障吗?如果真为了从事家政,有必要进入高职、大学深造吗?这些疑问不仅难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无形中还可能造成一种想象落差,这或许是家政专业招生难,却无关歧视、高薪吸引力的原因。

    从这点上来说,家政专业的名字还真没“起好”,只有打消人们的疑虑,消除误解,才能为这一专业正名。与单纯的家政学学历教育不同的是,我国的家政学专业还有一定现实导向。随着二孩时代来临、老龄化社会迫近,1500万的家政服务缺口只会更大,为应对现存的家政服务供需矛盾,国务院《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指出,每个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所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家政服务行业的“渴”。但如果中职、高职教育偏向培养技能型劳务人才,而本科学历则指向了知识型人才培养的话,增设的家政专业则无法填平这一巨大缺口,只有接纳更多的基层劳务工作者进入家政服务行业,才能实现“扩容”,达成“促进就业、精准脱贫”的民生目标。

    对家政专业的美誉度培养,“消融”偏见只是“破冰行动”第一步,如何从职业尊严、就业渠道、上升通道等向社会展示家政专业广阔的可能性,才能增强人们报考家政专业的动力,真正将更多人才吸引到家政专业来。

白毅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8月19日 06 版

月嫂!月嫂!
家政专业期待一场“破冰行动”
高校家政专业:想“火”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