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没有午休,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91岁的朱再保说,他的工作强度比很多年轻人都大。
他算过一笔账,退休40多年来,自己每年至少工作350天,每天工作15个小时。骑着自行车去中小学上爱国主义教育课、编写环保资料、宣传环保理念、组织各种环保活动、策划实施绿色扶贫项目……这些大大小小的活动占据了朱再保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也被称为“民间环保第一人”。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老头儿,原本可以过清闲的退休生活,却偏要做环保,而且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事实上,他还先后捐出40万元用于公益环保事业,自己和老伴儿一直住在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把目光投向他的前半生。
1928年,朱再保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8岁时祖父病故,父亲借高利贷买了不到10平方米墓地。14岁时父亲病故,也葬在同一块墓地。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产党免掉了他的债务,还给他分了田地。
“感党恩,跟党走,这是翻身穷人最朴素的想法。”他说。
1951年2月,朱再保主动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47师炮兵团的一名侦察兵。在朝鲜战场上,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仗是金城战役。
1953年7月13日夜,金城战役打响,朱再保和4名炮兵配属到金城地区最前沿的一个步兵营,负责为后方火炮指示目标。“侦察兵是火炮的眼睛,要到最前沿。”他说。
因为作用重要,他们被安排在步兵营后部,“是被保护的对象”。冲锋号吹响后,朱再保目睹了惨烈而又悲壮的一幕。
“步兵营前面是一片雷区,但冲锋不能停。”他回忆说,战士们只能用身体“扫雷”,为后续部队开辟通路,“我往前冲的时候双脚没着地,每一步都踩在牺牲战友的身体上。”
这是令他一生都无法释怀的场景:“我的命是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只要活一天,就要对得起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
1966年,生死考验再次袭来。已经回国的朱再保被查出胃癌,做手术切除了整个胃和横结肠,身体极度虚弱。当时,医生预测他“最多活5年”。幸运的是,他撑过了一个又一个5年,如今已是91岁的长寿老人。
“旧社会的经历、战争的经历、生病的经历决定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朱再保说,从没有人要求他必须怎样活,但作为一个“死过好几回”的人,他要争分夺秒过好每一天。
那次手术后,鉴于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一线,部队安排他到岳阳军分区武装部,终身离职休养。一次,他发现家附近的两所学校厕所经常堵,就找铁匠打了一把特制的铁锹,带着扫帚、水桶,穿着军装开始义务打扫。
时间长了,学生们向老师反映:“有个解放军天天给我们打扫厕所。”学校领导听说后,特意把他请到办公室,得知他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后肃然起敬,决定聘请朱再保为校外辅导员。
随后,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团岳阳市委、市教育局先后聘请他为全市4400余所中小学的校外总辅导员。从此,他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征程。
朱再保与环保结缘是在1980年。那一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教育部共同倡议,在全国学校开设环境保护教育课。对于这个新生事物,52岁的朱再保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
“我有个特点,中央有号召,我就有行动。”在他看来,环保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件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事情,“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青少年为先。”
40多年里,他组织开展了500多项环保主题教育与实践,包括“护林、护鸟、护蛇、护蛙”“节粮、节水、节电”等诸多接地气的活动。他自己租船调查捕鸟和水污染等情况,一些原本捕鸟的渔民被他说服,成了护鸟志愿者。
“他每次都是骑着自行车来,不吃饭、不喝水,连做活动的标语、横幅都自己准备好。”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德育主任刘燕和朱再保打了多年交道,在她的印象里,这个总是穿着军装的老人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做事风风火火、考虑周全,从不给学校增添额外的负担。
做环保需要钱。朱再保多次组织植树、免费印发环保宣传资料,这些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除了拿出自己的积蓄和获得的环保奖金,他唯一的办法是去中小学校募捐。
“捐一个煤球,几块钱,或者发动学生捡废品。”岳阳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所长吴溢清说,朱再保募捐秉承自愿、适度原则,特困户、残疾人不参与,“他组织的捐款让人觉得不是很大的负担。”
多年来,朱再保一直保持着记账的习惯,详细记录每一笔捐款的用途,保存好收据、发票,定期接受财政部门组织的审查。
40多年来,为了环保事业,朱再保付出了很多。在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的路途中,他曾遭遇多次车祸,左脚骨折,胳膊上的伤口缝了20多针。安全责任自负,路费食宿自理,不收红包礼品,工作不帮倒忙,这是他40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准则。
2017年10月19日,党的十九大召开的第二天上午,朱再保接受切除膀胱瘤手术,医生嘱咐他术后卧床3个月。然而,手术第6天他就要求出院。
“我等不了了。”他策划了一个捐植油茶林的大型绿色扶贫项目,决心大力推行。
“我要对得起那些烈士,他们什么都没得到,我什么都享受了。”朱再保说。
油茶林项目的筹款用了半年时间,为了找到优质苗木和适宜种油茶树的土地,他又奔波于湖南省林科院和岳阳市大大小小的村庄,经常后半夜出门,一天只吃两顿饭,总行程1.5万公里。
“刚开始我们都不信,直到后来他把树苗提回来免费发给大家。”种植户黄小华记得,朱再保用保温杯装着稀饭,和他们一起到山上,看着村民们把树苗种下才回去。
截至目前,朱再保共筹资50多万元,购买油茶苗木23万棵,组织种植油茶地2300余亩,使260户村民受益。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朱再保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有时他会忽然忘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几秒钟之后又记起。这让他更有紧迫感,“还没影响到工作,能坚持一天是一天。”
这名老兵把正在进行的油茶林绿色扶贫项目当成环保事业的一次冲锋。“人生总有终点,越接近终点越要有一个冲刺。”他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