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降准的消息,无疑是国内经济领域最重要的新闻。9月6日,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而此前,央行在8月发布新的LPR(贷款基础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是这次降准刺激经济的“预备动作”之一。
全面降准将利好股市、债券市场,带来投资成本的降低,并通过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释放资金有效流入实体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服务功能。具体来看,LPR定价机制和全面降准,的确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对优质企业的利好尤为明显。
对此,有人担心,本轮降准带来的“放水”效应,是否可能再次将大量资金引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市场再次进入炒作周期。对此,有必要强调的是,降准带来的资金面宽松和银行资金成本下降,不能与刺激房地产挂钩,在当前房住不炒的调控基调下,降准未必利好楼市。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楼市调控将继续从严,防控房地产泡沫蕴藏的金融风险,引导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有人可能会问:即便降准本意并非刺激房地产,是否会在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机制下客观带来利好楼市的市场效果呢?这个答案也是否定的。其实,监管部门针对全面降准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早已做好充分的把控准备,违规资金或难以进入房地产市场。降准前,监管部门已采取综合措施严控影子银行、贷款挪用等渠道资金流入楼市。降准后,监管部门也将秉持从严调控的高压态势,继续强化监管,加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向管理。
其实,早在8月25日,央行发布的公告就昭示了房地产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放水对象”。公告称,自2019年10月8日起,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以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加点数值应符合全国和当地住房信贷政策要求,体现贷款风险状况,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首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二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加60个基点。
笔者认为,央行之所以在本轮降准之前,着力于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其目的就是精准地实现“引水入田”的目标,防止“大水漫灌”再度造成楼市过热的风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与降准这套“组合拳”,将有利于将更多信贷资源流向小微和民营企业。考虑到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状况,即使未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仍有下调的可能,下调的空间也不会很大,从行业领域来说,这种下调的受益对象也绝不会是房地产行业。从提振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看,调整信贷资源结构、保持房贷利率基本稳定是是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坚持的基本态度,“不以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调控基调,在一定时期内必将保持不变。
盘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