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深处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是姜宇帆的家乡,“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让人感觉是冬天”。在她记忆里,萧瑟的冬天年味儿特别浓,尤其白雪落到家家户户张起的红灯笼上,温暖得恰到好处。
她把暖色的记忆跃然纸上,提交了参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吉祥物征集活动的作品。近一年后,今年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发布仪式上,这名21岁女生家乡“雪打灯”的场景以一个会发光的卡通灯笼形象亮相,变成了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
姜宇帆是吉林艺术学院的大三学生,她提交的是中国结和红灯笼的创意,此前,她尝试画过麋鹿、饺子等形象,直到截稿前3天,家乡过年的独家记忆催生新的灵感,“两个红色的形象特别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出喜庆的寓意。”
嘉荫县是一个边境县,与俄罗斯相隔一条滚滚而流的黑龙江,相较于其他地区年味儿更浓。烟花不经意闪现天空,街头的树被人们用彩纸装点,正月十五,大人小孩聚在江边,有人滚雪嬉闹,有人燃放心愿,“满天都是孔明灯,超级壮观。”和很多年轻人不同,姜宇帆盼着过年,尤其正月十五,尽管亲戚间拜年串门儿“挺累的”,但她很喜欢这种充满人情味儿的“折腾”。可2019年的春节,她刚回家就被紧急召回学校。
今年1月初,北京冬奥组委组织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全部吉祥物有效征集作品进行初评和复评。可容纳400人开会的首钢文馆,5816件应征作品整齐码放在上百张白底桌子上,每件作品都隐去应征者的姓名、单位,呈现给评委的只有作品本身。姜宇帆笔下的红灯笼就在其中。
“入围前十,继续深化修改。”1月25日,接到冬奥组委的通知后,吉林艺术学院院长郭春方带队赴京参加了第一次修改方案会议,会后,第一时间成立了“吉艺1·25冬奥吉祥物项目组”。当时正值寒假,临近春节,团队的所有师生紧急调整行程,作为初始创意提出者,已经放假回家的姜宇帆也在两天内从家赶回长春。
出于保密需要,设计团队将位于学校后侧居民区中的一间吉艺专家公寓变成工作室。整个春节期间,姜宇帆白天跟老师在这儿工作,晚上就住在工作室里,已经忙到无暇理会孤单,“根本没有年味儿”,抽空跟妈妈通个电话,“但他们老馋我说家里做了什么菜,竟然还拍照片”。
可自己具体在做什么,姜宇帆无法透露太多。对整个团队而言,这间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像时光机,推开大门,跨进的就是秘密世界。姜宇帆透露,这里没有网络,大家传递文件不能使用QQ或微信等,只能用U盘。口风就更得紧了,整个学期,她几乎都扎在工作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室友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可怎样让姜宇帆专注地投入一件事,曾经困扰着妈妈。“小时候我特别淘,根本坐不住板凳。”姜宇帆表示,6岁时,妈妈让她学画画的目的就是让她学会静得住。“刚开始我特别讨厌画画。”老师让她画了一个月的圆和直线,“很无聊”,不能改变现状的小孩就用上蹿下跳来表达“讨厌”的情绪。所幸,后来遇到一个很有耐心的老师,总有把她随手涂抹的线条改出端倪的魔力,姜宇帆慢慢坐得住了。当笔下的画总能得到夸赞,画画便渐渐融入到生命里,“小孩儿的心境,你懂吗?”
在姜宇帆看来,热爱,是她选择未来方向的微光,但鲜明的个性最终帮她找到了脚下的路,“我喜欢小众的东西”。选择专业时,她放弃了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热门专业,填报了产品设计和数字媒体两个冷门专业,选择的原因很简单——“我不知道这专业是干什么的”。面对女儿略显任性的选择,家长并不干涉,“我会问他们的意见,但从小到大,他们给了我决定权”。
“我是个不一样的小孩。”平日里的姜宇帆,很少看漫画、追剧,在家会和弟弟一起看奥特曼的动画片,不追星,不爱逛街,“逛街特别难受。”进入产品设计专业后,姜宇帆才知道,她要创造的对象就是琐碎的生活,举个例子“锅碗瓢盆”。老师告诉她,设计源于生活,设计师得热爱生活,“如果你不会做饭,怎么设计厨具呢?”
天马行空也有根源。在完善“雪容融”面部雪块的设计时,设计团队的老师们给年轻人上了一课,为勾勒出的面庞更接近真实效果,师生们专门往墙上随意扔了许多雪堆,之后再把墙上的形态具象化。此外,设计团队面临的任务除了将灯笼形象拟人化,还要将其与奥运结合,为此,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金巍特意买了个灯笼挂在工作室,让成员每天观察,同时,所有成员把冬奥组委的宣讲录像看了一遍又一遍,还上网“恶补”奥运及相关知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还太小,就看个热闹。”姜宇帆坦言,虽然出生于冰雪资源丰富的黑龙江省,但此前对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认识还很粗浅,“就觉得高大上”。因此,在设计“雪容融”的动作时,她陷入了知识盲区,必须查阅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姜宇帆感受到了震撼,“轮椅冰壶比赛时,运动员的眼神怎么会那么坚定?能感觉到,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对梦想的坚持。”
6月15日,吉艺设计团队的梦想也到了关键时刻,他们收到冬奥组委制作模型的新任务,为高度保密,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又变成了临时模型加工厂,玻璃窗户全部用报纸糊上,3平方米的阳台被改装成喷漆房,团队成员开始学习建模、抽壳、3D打印、打磨、喷漆等新本领,需要用学校设备时,得等其他教职员工下班后偷偷制作。姜宇帆坦言,与“雪容融”相处的这一年,手捧实物时是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姜宇帆记得,两个月后,设计团队被告知“有重大修改”,让成员都前往北京。对这样的消息,她并没感到焦虑,毕竟,从最开始的初稿到最终的定稿,团队经历了300多个日夜,共往返北京冬奥组委20多次,修改方案32套,设计草图一万余张,尽善尽美已成常态,“可到了会上,不是修改,而是揭晓答案。”
吉祥物正式发布前夕,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泵站5楼办公室,吉艺设计团队被告知“雪容融”被确定为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姜宇帆激动地拥抱了所有老师,当天晚上她给妈妈打电话报喜,不忘嘱咐“注意保密”。
答案揭晓后,被瞒了快一年的室友齐聚常去的餐厅,“帮我补过生日,顺便祝贺。”姜宇帆淡化了戏剧化情节,“她们不会多问什么,都是内行人,不会挂在嘴上。”对姜宇帆而言,即将进入毕业年,各自忙碌的朋友能聚在一起就是难得。
她的生活已回到现实,偶尔主动逛商场“就去超市,看看人家的‘产品’什么样”。同时,她也成为考研大军中的一个小兵。但这场与国家大事共振的梦让小兵对自己有了更多期盼,“以前就想毕业后找个单位实习,尽快工作。现在对自己有了更高要求,想好好磨练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成有实力的人。”原本,姜宇帆只是想成为一名冬奥会的志愿者,却意外收获了更广阔的平台,如今,她依然坚持争当志愿者的愿望,同时也告诉自己:“我能做的事情可以更多。”
本报北京10月14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