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原校长丁石孙在京逝世,享年93岁。尽管丁石孙先生的身上,有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诸多显赫、闪耀的头衔与光环。然而,当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有如雪片飞来的悼念与追忆,大多数都在缅怀他作为北大校长的那段时光。
正如一名北大84级毕业生在其所作的悼亡诗中所写——“坦荡真君子,卓尔大学人。燕园一国士,五载掌黉门。”在任校长期间,丁石孙先生以其高尚的人格、正直的作风,在有幸承蒙其教谕的莘莘学子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而在燕园之外,作为声名在外的“名校长”,丁石孙先生也影响了诸多同为教育工作者的后辈,树立了垂范后世的教育楷模。
回首望去,20世纪的激荡百年,是大学教育在中国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的百年,也是像丁石孙这样的“名校长”竞相涌现、美谈不绝的百年。蔡元培、张伯苓、竺可桢、蒋南翔、郭影秋……这些人们听来耳熟能详的大名,不仅写就了那些至今为人所称道的治校掌故,让后世教师、学子钦佩不已,同时也见证、记录了中国高等教育曲折而壮阔的发展与勃兴。
在那些“名校长”活跃的年代,中国的高校数量不多,发展也相对不成熟,因此,校长个人扮演的角色,对一所高校的风貌与水准至关重要,甚至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好校长的存在,对学校师生的意义是非凡的。然而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早已发展得相对成熟,每一所大学都像是一台精密复杂的仪器,其运转更多依赖学校的理念与制度,而非仅在于校长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治校、治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大学的价值和意义,依然可以从过去里那些“名校长”的身上找到答案。
显然,每一个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大学“名校长”,代表的都不仅是其个人或是其供职的学校,而是他们治校、治学的杰出理念。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囿于外部条件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直接效仿过去这些“名校长”治学、治校的方法与手段,但今人却可以找到他们身上共通的精神思想,并对其加以继承和发扬。
这些知名校长中,有人在乱世当中,种下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火种(蔡元培),有人发出了“救国须改造中国,改造中国先改造人”的急呼(张伯苓),也有人给学生留下了“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的天问(竺可桢)。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都有其各自的独到与不同之处,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把将学生培育成社会的有用之才放到第一位,本着一切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工作、履职。
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同样是最重要的事情。培育学生,育德树人,永远都是大学最重要的工作。如此,我们便不必纠结于这个时代有没有“名校长”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为学生殚精竭虑的教育工作者,那些“名校长”的精神便已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