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消费信贷,消费者头顶的“紧箍咒”

——青年财富观漫谈之一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0月15日   02 版)

    只要提供简单的个人信息,就能通过电商平台获得一笔透支额度,这种小额度信贷产品,深受时下年轻消费者的欢迎。在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满足绝大多数消费场景的当下,当月用信贷消费,次月再使用现金归还,甚至还有分期还款方式。

    表面上看,这种信贷和传统的信用卡信贷没有明显差别——都有一定的免息期,都提供分期还款的方案。然而,依附于电子商务的信贷,其覆盖的范围和深度明显更大,小到生活缴费、外卖、便利店消费,大到手机、相机等昂贵的数码设备,都可以实现。省去了实体化的刷卡环节,扩大了信贷消费的范畴,让用户真正享受“零门槛”的信用生活。

    难免有人担忧:信贷消费仿佛是“寅吃卯粮”,会让年轻人消费失去节制,增加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通常最多一个月左右的免息期并不算长,与这种信贷对应的不过是下个月还没有发放的工资而已。

    这些忧虑都有道理。但是,不能忽略这样的一个大前提:随着电子商务的盛行,传统的消费方式势必遭受冲击。利用信用工具和杠杆,更好地改善生活,满足个人愿望,本来就是现代消费经济的发展趋势之一。

    实际上,对大多数信贷消费的用户而言,透支消费并不等于缺乏使用现金的消费能力。很多人在使用消费信贷工具支付的同时,都默默地在个人的银行账户上留下了一笔相应的“准备金”。免息消费的特性,让年轻消费者获得提前体验的快感,同时,将相应的现金存在个人账户上,还能利用时间差获得一笔小小的理财收入。因此,精明的消费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信贷视为默认支付方式。

    在信用消费时代,每个消费者都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信用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产。纵使一时囊中羞涩,只要收入的预期不变,拥有偿还的能力,一个人就拥有相应的信用。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信用不是生产力,而是一种“购买力”。他认为,信用能替代货币——“有信用的人,能使用信用购买货物,他因此创造了货物的需求。”后来,更有经济学家指出,货币本质上也是一种由政府主权支撑的信用。信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其意义和价值不容低估。

    因此,信贷生活并不是“空手套白狼”,而是以信用预支为代价的。有理性的消费者,也从来不会幻想消费信贷工具就是“无偿”的,商家允许这种消费方式就非“仁慈”的,因为付出的信用,就是财产的代名词。

    对于无法脱离电子商务生活的年轻一代消费者来说,树立信用意识,是他们财富观念不可绕过的环节。如今,很多年轻消费者不再是“月光族”,而是“负债族”,这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信用的约束力,也让各类消费信贷工具变得愈加沉重。

    这并不是说,消费信贷工具就是完全不可取的,其实,消费者头上那顶无形的“紧箍咒”,能够让人们更谨慎地、更理性地做出消费决策。在普遍使用现金消费的年代,尽管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没有这种心理负担,但消费决策往往存在某种被动性——必须积攒到相应的资金才能购买。现如今,消费与收入在个人财富生活中获得了相似的权重,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既延伸了消费的意义,也增加了消费的价值。

    现实中,一些消费者因为缺乏信用意识,没有养成现代财富观念,导致个人信用崩塌,本人不得不承受巨大的代价。不过,除了批评相关的消费者,也要警惕一些商家埋下的“陷阱”。比如,消费信贷工具的本意是支持消费,而不是向借贷者提供直接的贷款。如果商家有意无意地开口子,让借贷者以名义上的消费借贷获得资金,并将资金消耗在缺乏制约的领域,就会让信用消费脱离应有的轨道。

    尽管正规消费信贷工具的分期利息相对较低,但并不意味着分期服务都是免费的。年轻消费者月收入较低,使用分期方式归还借款可以理解。然而,一旦分期归还的金额超过了个人未来的收入,消费者同样可能遭到信用的反噬。在现代财富生活中,诱惑越大,风险也越大,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诱惑与风险相对应的意识。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0月15日 02 版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 硕士不是掏钱就能读
丁石孙先生逝世 为什么那么多人怀念他
消费信贷,消费者头顶的“紧箍咒”
法律给力 统计数据中的“水分”才能挤干
平台式造血扶贫:以谋全局超越谋一域
取消毕业“清考” 大学生还敢混日子吗
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