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大国范儿 什么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0月24日   02 版)

    新华社供图

    大国的崛起与繁荣,有着不同的路径选择。它不仅是国家实力的强大,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国民心态。什么样的国家,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大国风范应该是什么样?在与世界的交流互通中,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国心态?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大国范儿”是一道必答题。

-----------------

    大国风范:知之非难,行之惟艰

    ——专访资深外交官、外交部档案馆原馆长鲁桂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高鑫诚 马子倩

    坛坫周旋、折冲樽俎,只是对外交斡旋的一种形容,实际上并不足以描述外交斗争的波诡云谲。只有亲历者,才可能对每一次外交“战役”的艰难曲折有更具体的体会,对中国外交的大国情怀、大国风范有更深刻的理解。

    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交部档案馆馆长鲁桂成,就是一位亲历过许多重大外交事件的资深外交官。在他40多年外交生涯中,曾担任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大使、驻白俄罗斯共和国大使,亲历过中苏、中俄边界谈判,参与过“上合”组织的建立,深度参与并促成过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中白工业园项目落地。68岁的鲁桂成大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笑言:“在外交战线上的这一辈子,可以聊以自慰的、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一点贡献的,可能主要就是这几件事情了。”

    以下,是记者与鲁桂成的对话。

    记者:您外交经历那么丰富,那么,什么是你所理解的中国外交大国风范?

    大国风范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气质,是对世界和人类的一种责任。比起“一般国家”“普通国家”,大国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主要表现在处理国与国之间事务时的全面兼顾方针和负责任态度上。

    鲁桂成:在前不久举办的“中俄关系与世界秩序”高端研讨会上,我曾与来自中俄两国的多名专家学者对中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我认为,中俄都是世界大国,就大国关系而言,即便面对全球乱象和诸多挑战,中俄两国也应该继续保持长期以来的“结伴不结盟”外交原则。结伴与结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彼此关系是否平等。结盟就意味着存在主次关系、依附关系,结伴则没有这种义务和情形。中俄有共同崛起的战略需求,也有面对全球性挑战时的共同责任。在大国关系趋于复杂之时,“平等”正是中国展现大国风范的核心坚持之所在。

    记者:很长时间以来,边界问题曾一直是困扰中俄两国关系的敏感问题,在历史上甚至曾经导致中苏两国兵戎相见。从苏联时期到本世纪初期,历时30余年,经过三轮的艰苦谈判,中俄两国终于完成了边界谈判。您亲自参与过的三轮中苏、中俄边界谈判过程,如何解决诸如“黑瞎子岛”之类的争端?

    鲁桂成:在边界谈判中彰显大国风范,就是不论对方是大国小国,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秉持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原则。逐渐让对方尊重中方的论据及主张,中俄边界谈判的氛围从也从“大批判、大吵架”模式逐渐变得文明起来,双方可以按照平等协商的原则展开谈判。中俄边界谈判的完成,为新世纪以来中俄关系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和平谈判取得解决边界问题的巨大成果,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少见的。

    记者:在与“小国”关系上,大国风范意味着什么?

    鲁桂成:在处理外交事务、对外交往时,除了尊重与平等,还应有世界胸怀和视野;既要有国内大局,也要有国际大局;做事既要对本国人民负责,也要考虑其他国家和世界的整体利益,要有大国责任。“小国”或者“普通国家”,可能只有一个大局,那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但是大国不行,大国既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也要考虑其他国家的发展,考虑世界的发展。 你说话办事既要能让自己国家的人民爱听和接受,也要让其他国家的人接受。你做一件事情,要对本国的长远利益负责,也得对“地球村”的未来负责。

    记者:您亲自参与并着力促成的中土(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道项目,在这一项目中,中国如何体现大国责任?

    鲁桂成:在2003年出任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之前,经过调研和学习,我意识到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问题,清洁能源短缺和能源进口渠道单一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瓶颈之一。土库曼斯坦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如果把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引进到中国来,对土方是好还是不好?对世界好不好?好在哪里?天然气是土库曼斯坦传统的支柱产业,但天然气大部分销往俄罗斯,能源出口渠道过于单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土天然气合作显然对双方是互利互惠的。

    但是,中国是大国,土库曼斯坦是小国,土方最初还有些疑虑和犹豫,怕被中国欺负。我们就通过各种渠道和他们沟通,告诉他们为什么中土天然气合作是双赢甚至多赢。俄罗斯和美国一开始也有顾虑,但经过中方的反复说明和斡旋,最后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认为中国做这个事情胸怀坦荡光明正大,对他们也没有坏处。在排除了数不清的障碍、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之后,中土天然气项目终于谈成立项,并在2009年12月建成开始输气。

    中土天然气项目可谓一举多得。对土库曼斯坦来说,解决和扩大了他们的天然气出口渠道;为他们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为他们国家的经济增加了收入和活力。对中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能源进口渠道单一的问题;因为中国能源进口过去主要是通过海运,都得经过马六甲海峡,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也是一个缓解;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供应增加,大大有利于中国的环保事业。对世界来说,这件事对其他国家的利益没有任何损害,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对地球和人类的环保事业也是很大的贡献。

    记者:中国正在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参与,但依然有少数质疑的声音,您如何看?

    鲁桂成: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所有国家都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单纯考虑本国利益的事情肯定是办不成或者不能持久的,而“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这样。“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的一个国际平台、一个国际公共产品,坚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寻求互利共赢。什么叫做国际公共产品?我要做的是对我有好处对你也有好处的事情。这绝对不是‘马歇尔计划’。”

    “大国风范”简单4个字,知之非难,行之惟艰。无论是外交工作还是其他工作,只有胸怀国家利益,同时具备对人类、对世界、对未来的责任意识,才会产生成就事业的无尽动力,即使有时候困难重重。

    包容与共赢才是真正的大国之道

    祁昊天(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秘书长)

    在今天变化迅猛的国际局势下,思考大国之道意味着什么,确有现实意义。传统世界政治与地缘政治图景中的大国,其判别标准与成功基础是以下因素的糅合:内部资源禀赋、外部资源整合、系统创新能力以及一点历史机缘,自身能力是核心。而当下以及可见未来大国的成功,则需要在这些基础之上,具备对国际机制复杂网络更为有效的建构能力。

    如今,全球化已进入新的演进阶段,从冷战结束之后的国际秩序,面对着新的挑战。与全球化二次演进同时发生的,是初现端倪的新科技革命。虽然当前科技发展与历史上公认的科技与产业革命有重大差异,如一些核心领域尚处在黑箱状态,但无可否认的是,在技术与应用层面,科技变迁正在为全球公域与私域带来深刻冲击。

    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无论是传统的安全与竞争问题,还是在日益复杂的治理领域,大国角色的重心都无法单纯停留在自身能力提升层面,而需以平和、善意、成熟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机制复杂网络的升级与完善。

    从世界近代史上看,从葡萄牙到美国,从大航海时代到二战后,西方不同的大国崛起之路虽有不同,但对全球资本的野蛮攫取是共同特征,而中国提倡的“全球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一个有机、全域、全谱系国际机制复杂网络的必要性,这正是如今的现实。

    因此,大国在今天首先意味着,国家能积极参与到全球公共领域的综合事务中,并实现国家利益间的互利共赢。

    如今,全球公共政策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向新的态势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相关行为体、利益攸关方以更为复杂的网络化样式纠缠共生、共同演进,国际与国内作为公共事务发生场景的相互交叉是基本特征。在安全、发展、气候、能源、养老、移民、健康、教育等各个主要公域问题上,局部与局域的发展都不再是孤立现象,其影响都是跨领域和跨地域的。在这些问题上,现有国际机制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缺陷,单纯的国内或国际政策行为都已无法应对新的挑战,条块化、碎片化、局域化的认知与政策过程都需要改变。

    而且,随着国家、非国家等各类行为体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传统的国家利益正在向更大范围内多元行为体的利益混同演变。国际合作中的成本收益变得难以简单分割,加之个别传统大国的政策转向,国际合作难度在依赖加深的同时却变得更大,对制度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愈高。大国间的权力、权利与义务分配面临全新挑战。

    基于这些现实,大国还意味着竞争与合作层面上的互动性的加强。

    在竞争方面,原有的安全稳定基础正在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正在被侵蚀。其背后既有政策性的原因,更有技术、格局、时代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不确定性的提高、科技演进的非线性变化、个别大国安全指导思想的滞后,都极大地增加了竞争管理的复杂性。

    在合作方面,国际社会秩序化、组织化程度的加深过程对大国自我认知提出了挑战,大国合作不再仅是大国之间的合作,而是置于国际机制复杂网络下的相互定位过程。

    而且,大国还意味着能解决好各种新出现的复杂问题,而不只是复制前人的经验。全球化的二次演进为大国提供了完善国际机制的机会,同时国际机制复杂网络的建构又是新的课题。科技变迁为诸多安全、治理领域问题提供了新的赋能,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歧视、挑战甚至危机,例如局域和区域偏好的加强、自我复制,政策回路的潜在不可控性等。这些都不仅仅是政治与政策伦理问题,而是技术逻辑与政策逻辑、政治逻辑如何拟合的问题,解决这些难题,单靠大国自身是很难做到的。

    处理好这些难题,大国的实力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协助他国构建一个更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如今,大国不再只是传统意义的强国,能做到包容、互通、联动、共赢,才是真正的大国。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外国人看到的“中国” 可能就是那些微小言行

    周启盟

    去年,我交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Gavin。Gavin不是我在美国的第一个朋友,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却算得上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朋友中最“独特”的一个。

    和Gavin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交道”,是在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上。会上做报告的,是五位分别来自美、加两国,从事中国研究的社科学者,作为助教的我则是讲台上唯一的中国面孔。从基调上看,几位主讲学者都是对中国态度友好的“Panda Hugger”(熊猫拥抱者,在美国意指对华友好人士),因此,在提问环节开始前,整场会议都是在一种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直到Gavin的出现。

    当时,我看到Gavin举手示意准备提问,没想太多便把麦克风交给了他。但是,他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却倏然让会场的氛围紧张了起来。对于其中两位与会学者的研究,Gavin仿佛早有准备一般,提出了不少完全符合学术规范的反驳论据,进而对两名研究者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而在质疑的基础上,Gavin更是对中国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批评——其中有些可称中肯,也有些有失偏颇,一时间,会场的空气几乎凝固,而我望向台下,更是在不少中国留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熊熊燃起的怒火。

    或许是因为在学术领域“久经沙场”的缘故,两名受到质疑的学者似乎并未为气氛所困,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澄清了Gavin的部分误解,而对于Gavin在其研究之外提出的其他批评,他们则表示这些话题更适合放到会场之外讨论与交流。

    但是,就在我从学者手中接回话筒,准备照例叫起下一个提问者的时候,一种使命感在我的心中浮现了出来——在Gavin的提问中,我既听到了他对中国社会的误解与偏见,也听出了他对中国问题真诚而热忱的关怀,而我当年不远万里来到大洋彼岸,为的不正是以自己的力量,为中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架起一座小小的桥梁吗?

    我知道,在我的不少留学生朋友心中,Gavin在会上的提问已经足以将他打入“坏外国人”的名册,以至于让他变成留学生圈子里的“公敌”,但我却始终相信沟通的力量,相信只要实事求是的真诚态度和落落大方的自信从容,能融化偏见与敌意的坚冰。

    于是,我在获得与会学者的同意后,对Gavin提出的每一项批评分别做出了回应。回应时,我的身份既是一名对相关领域有所关切的学术研究人员,也是一个对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有着切身体会的普通中国人。

    一方面,我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资料为工具,为Gavin详细解释了他批评的部分中国社会问题的实际情况,以及他对这些情况可能的误解来源;另一方面,我也以普通中国人的身份和立场,表达了愿意与他进一步深入交流,消除误解,为解决我们共同关切的中国社会问题一道努力的意愿。

    放下话筒的时候,我听到了鼓励的掌声——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掌声不仅来自台下的中国留学生,还有在场的其他听众,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之前一直板着脸,显得充满戒备的Gavin,也露出了友善而真诚的笑容,为我鼓起了掌。就在那一刻,我确认自己相信的东西没错——真诚大方的沟通,自有其无可取代的力量。

    会后,Gavin主动找到我,与我互留了联系方式,于是我们就成了常常在网上交流,不时还会见面喝上两杯的朋友。他极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给了我不少创见性的启发,而我也让他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认识。Gavin的出现让我头一次发现,即便是看似立场与自己针锋相对的人,也同样可以通过交流与沟通成为好友。

    多年前,我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远房表哥,他每次回国,都会感慨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学得不易。那时的中国,虽然体量巨大,但在国际舞台上还难有影响。当我来到美国之时,一切都已经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快速发展,在海外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留学生队伍也更加浩浩荡荡。

    然而,不同的人对“大国范儿”的理解并不相同。有人会认为,强大了,就根本不需要在意外界的误解与批评,可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大国范儿”,既有傲立于世的大国风采,也有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更有积极开放的大国视野。为此,作为身在海外的中国公民,我们理应成为这种“大国范儿”的代表,去以平和稳健的心态和外国人进行积极的对话与交流。因为,每一个中国人的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言者,外国人看到的中国,可能就是那些具体而微小的言行。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

    杨鑫宇

    当中国的劳动者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出世界第二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当中国的科学家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忍不拔,攀上多个科研领域的高峰时,当中国的军人在天安门前昂首阔步,展现出保家卫国的非凡实力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资格为中国走过的发展之路而骄傲,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而自豪。

    发展是硬道理,奋斗是硬道理,只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事,埋头苦干,一心奋进,中国就没有爬不过的坡,越不过的坎。然而,当中国已然成为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之时,我们也面对一个崭新的问题——新时代里,我们应当做怎样的公民?

    当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时,每一个中国人在这个舞台上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中国人,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肩负了与世界交流互通的职责。

    正如一个人的强大不仅在于其体格,更在于其内心与人格的强大与健全一般,当中国实现长足发展之时,每一个中国人也需建立起相应的心态——从容的开阔心态与坚毅的自信自强。

    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外部世界难免产生误解与敌意。作为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负责任大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因此,我们需要与世界和谐共处,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正面力量。

    在这条道路上,必须警惕那些促狭、膨胀的极端心态,牢记我们“国强不霸”的初心,以交流的善意化解敌意与冲突。

    而要保持这种不卑不亢、以诚待人的开阔心态,自信自强必不可少。唯有认清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方能从容地与世界对话、交流。中国的巨大进步,让我们有理由在与外部世界面对面交流时保持自信,我们既不需要因为担心自己不够强大而胆怯退缩,也不需要因为担心对方轻视自己而敏感多疑。伴随着目标角色的转变,这是我们必须学会的一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0月24日 02 版

大国风范:知之非难,行之惟艰
包容与共赢才是真正的大国之道
大国范儿 什么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
外国人看到的“中国” 可能就是那些微小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