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培养创新人才是挑战杯一直不变的初心

——专访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负责人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1月14日   T03 版)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走过30年,这个平台的打造有哪些好的经验和成果?共青团如何用这个品牌凝聚服务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负责人。

    问:今年的“挑战杯”有哪些新特点?

    答:今年内地有553所高校的1513件作品,香港地区有5所高校的13件作品,澳门地区4所高校的10件作品申请参加国赛,最终有213所高校的447件作品角逐终审决赛。

    第一,突出了群众性的竞赛使命,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与赛事。优化了“优胜杯”产生机制、“优秀组织奖”评选机制,引导高校及地方团组织深耕厚植校级赛事,坚守赛事广泛育人初心。

    第二,突出了客观性的竞赛原则,打造公平公正竞争平台。一是在竞赛章程中,明确规定参赛作品需要执行赛前公示制度,并设置了“惩戒”专章对不诚信行为“一票否决”。二是完善了赛事政策性文件,全国组委会全体会议通过了《评审纪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工作职责》《评审监督委员会章程》。三是健全了各赛事委员会。建立了组织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做实了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新建了评审监督委员会,并确保各委员会依照有关政策性文件,切实发挥效用。四是严格规范开展评审工作。前期预审中严格实行“互盲”机制,初审结果公布后,评审监督委员会按程序接受处理质询。

    第三,突出了交流性的竞赛目的,让赛事成为共同交流成长的大学堂。本届赛事针对参加终审决赛的作品,全部实行公开答辩,并鼓励参赛学生观摩学习。建立作品集中展示和洽谈交流平台,集中展示入围终审决赛的参赛作品,邀请高校领导、教师、学生、企业、孵化园区、风投机构、媒体等现场观摩、洽谈交流。建立创新创业成果网上对接平台,决赛后在网上公布“挑战杯”竞赛获奖项目信息,通过项目展示、互动交流等功能,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对接落地。

    问:今年是“挑战杯”30年,这30年有什么变与不变?

    答:“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培养创新人才是挑战杯一直不变的初心。

    目前挑战杯已发展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和“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两项子赛事,覆盖教育、管理、社会、哲学、法律、生命科学、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能源化工等11个学科门类,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不断加大企业在投资、赞助及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作用的力度,促使学生了解产业发展核心需求,拓展国际化、跨学科、全方位的视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科技人才。

    30年来,挑战杯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2000余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赛制越来越完善,竞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强增强。

    问:在现在提倡科技强国的社会氛围下,高校举办“挑战杯”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作为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挑战杯”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立足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努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发掘问题、深入思考,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育新兴科技,促进产业创新,推动创新创业发展,为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

    “挑战杯”依托第二课堂的赛事形式,以广泛的群众性、机制的创新性以及学科覆盖的全面性,引领了中国大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研究的学术风尚,激发了中国青年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创新实干的报国热情,牵动了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增添了靓丽色彩。

    问:这些年来,挑战杯有哪些成果?

    答:竞赛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他们传承科学家精神,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原创科技项目,增加了科技进步的源头储备,其中不乏发展成为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的突出案例;促进了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经济社会中的转化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挑战杯”成为服务国家建设、服务青年发展、服务教育改革、服务产学研融合的大平台。

    问:挑战杯形成了哪些好的机制?

    答:第一,人才培养机制。“挑战杯”已成为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培养创新人才是“挑战杯”最鲜亮的特点。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2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挑战杯”已成为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挑战杯”竞赛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通过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来自浙江团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省每届“挑战杯”项目已有超过10%落地转换,2019年更是探索了省赛优秀项目常态化走进市县转化的对接活动。

    第三,高校育人机制。“挑战杯”已成为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思政课堂。“挑战杯”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将前沿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觉将职业理想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学生实现价值观的转变。广大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工作载体,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规划,使“挑战杯”竞赛成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1月14日 T03 版

青年人研究青年人,是否靠谱?
不一样的学校 一样的成长
培养创新人才是挑战杯一直不变的初心
为青年学子科创报国点燃“助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