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与现代智慧

——“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侧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2月03日   05 版)

    论坛现场盛况。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供图

    “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集中精力办大事、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制度参考,不会导向大国霸权冲突的老路,而会为各个文明国家和平共赢探索新路。”中华文化学院第一副院长潘岳的致辞引来阵阵掌声。

    11月的北京,秋高气爽,论坛会场内,气氛热烈。

    在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美国库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上,20余位中外学者围绕中华文明、中国道路、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为挖掘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提供思想源泉。

    在这场论坛中,“中华文明与传统智慧回归现代”的话题延续深化。中华文明用其开放而不封闭、包容而不排他、中庸而不极端、和平而不好战的文化基因,解决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层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为解决现代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例如,面对近代工业发展中“征服自然”、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所造成的生态失衡,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提供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另一种思路。相应还有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自由与约束的关系……

    多元包容的大一统价值观——稳定和秩序的守卫者

    “中华文明核心要义,排第一的是多元包容的大一统价值观。”潘岳说。

    正如论坛现场,听众既有西藏自治区各大寺庙的中青年经师,也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的阿訇,还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信徒;有民营企业家、各大民主党派成员,还有海外众多华文媒体的学员。

    论坛上,众多专家都在阐明一个事实:中华民族超越了种族、地缘、宗教,靠文化认同凝聚在一起数千年。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征服中原,都主动选择继承中华文明大一统体制。中华文明从未拒绝过任何外来宗教和文化,反对非此即彼的排他性,使多宗教多文化和谐共存。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虽思想上分歧严重,但却有“定于一”的共同倾向。

    无论哪个朝代,中国人都将稳定和秩序放在政治的首位。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有直接联系:凡是社会稳定,经济就繁荣;凡是社会动乱,百姓就遭殃。

    从战争史看,希腊、罗马,乃至欧洲17世纪以前最大的战役,最高伤亡不过8万人,而和希腊罗马同时的中国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的死亡人数超过40万人。战国时代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共有230次,死亡人数达10万人以上的大型战争有几十次,死亡4万-6万人只能算是中型战争。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钱乘旦认为,在世界所有文明中,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政治统一是它的保障,孔子“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倡导公德、拒斥私利”的学说是其强大的思想粘合剂。政治载体与精神载体高度结合,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

    在当代,中国制度模式的优点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已有卓越表现,引发了世界性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房宁认为,“利出一孔”机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权力运行效率,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维护社会转型期稳定。

    合作共商根植中华文明沃土

    中华民族是有文化滋养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论坛专家的讲授中更显意蕴悠长。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雅讲席教授马戎在其中找到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世界才能变得更加和谐,和平才有可能持续。”

    从古至今,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从没有国强必霸的历史,即便在中国国力最强时,也没有进行对外军事征服,没有殖民主义,没有文化强行输出。中国领导人多次表示支持现存国际秩序,多次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基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周边关系,中国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和谐周边”“亲、诚、惠、容”“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基本理念与原则,处理、发展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周边秩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认为,这样的理念与原则,彰显着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不同。“大家以合作的方式,通过共商、共建和共享,推动互联互通和其他领域的建设,共同推动基于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关系与秩序建设。中国和周邻国家互不构成威胁,而是相互安全的依托”。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智慧”

    在这样一场平等对话、冷静沟通的论坛中,古老的中华文明与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中西文明观点在碰撞中找到了契合点。

    “中国古典时期的政治智慧与治理经验,经过数千年的发酵与流转,在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的资政作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说。

    “渊源于中华文明的‘贤能政治’应作为评估中国政府高层政治制度的标准。”加拿大籍政治哲学家、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提出,“贤能政治”不仅符合主流民主价值观和实践,更适用于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可能受到突然且意外冲击的时代。

    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奇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美关系方面,两国应摆脱“交易的艺术”所带来的危险,接受“中庸的智慧”。两国要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需要双方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共同繁荣,而非自我怀疑和恐惧。

    “《论语》中的‘己欲达而达人’,描述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可能性。”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汉学家安乐哲讲述了他研究中国古典哲学过程中发现的,具有现代价值的理念。“人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方能共同成长、共同提高。个人主义的、零和博弈的人际、国际交往模式已难以解决当今世界许多问题。这种认识到各方相互依赖性的新关系模式值得尝试”。

    论坛讲台上,开放、包容、和平、合作……成为专家学者发言的高频词。

    台下,听众也凝聚着共识——震撼和自豪,国外的学者都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这么感兴趣,而且研究得很深入。

    新疆和田洛浦县恰尔巴格乡艾让巴格清真寺阿訇,中央社院第五期新疆中青年爱国宗教人士研修班学员图尔迪麦麦提·艾热提说:“看到东西方对话,听到各方的声音,这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深深感受到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个共同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因为我们是文化共同体。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也在为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2月03日 05 版

文明决定道路的选择
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与现代智慧
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