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刚(左二)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菜屯镇菜屯村人
2017年12月31日,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当时39岁的王金刚和父母、妻子、两个儿子在自家房子里。他来青岛已经20多年,在工地开了10年塔吊,后来夫妻俩摆摊卖饼,每天出摊十几个小时,除了春节没有节假日,年收入十七八万元。2015年,他们贷款在城里买了房,父母也搬到了城里,老家的房子没人住了。
从黑龙江农村来到山东青岛20年后,去年年底,53岁的赵国良落下了户口,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市民。他对城市的向往,“在城里工作、安家,不让下一代种地”,已经全部实现。
赵国良在黑龙江省延寿县加信镇建设村出生长大,中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的黑土地上耕作,农闲时节去周边的城市倒卖袜子、水果和大米。小买卖满足不了他对城市生活的憧憬,1999年春天,赵国良开着平头解放货车从东北老家一路来到山东青岛的黄岛区,干起了长途货运,第二年就把妻子和儿子也接到了青岛。一家人租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平房里,期待着在城里“发家致富”。
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青岛市设立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开发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赵国良来到黄岛的时候,这里已经没有早年小渔村的景象,他只觉得城市干净,人也不多。长途货车的生意不好做,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摆过地摊、开过超市,后来开起了宾馆,在城里买了房子。他不再种地,老家的地包了出去,家乡的亲人也来青岛投奔他,先后在城里找到了工作。今年满30岁的儿子在他的宾馆旁开起了青年旅舍,儿子从小没种过地,和赵国良期望的一样。
赵国良走出农村、扎根城市的这20年间,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49年年末的10.64%提高到了2018年年末的59.58%,超过8亿人口在城镇生活。
2017年,赵国良看到了荷兰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的摄影集《中国人家》。这本书用油画般的光影记录了许多中国城乡家庭的生活空间。他受到启发,开始拍摄和他一样的新“城里人”,“太多像我这样的家庭,从全国各地涌向城市,谋求发展。”
城镇聚集了更多的人和资源,开销也更大。同样来自黑龙江农村的64岁的侯远忠,进城十几年,每天早晨5点和妻子出门赶集卖炒货,晚上10点才能回家。他们的辛勤劳作能带来超过20万元的年收入,但夫妻俩仍租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里。在黄岛区开了一家减肥店的吴艳芳每年能收入十几万元。即使儿子已经开始工作,也有了对象,去年她仍然决定和丈夫一起投奔在韩国的亲戚,出国打几年工。赵国良理解这种紧迫感,农村人底子薄,总得为将来打算。
今年,新“城里人”赵国良和家乡农村产生了新的联系:他给老家镇上产的大米注册了商标,开始在网上销售,最远卖到了内蒙古。农村的物产也和那里的人一起,正在走向远方的城市。
赵国良/摄影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峥苨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