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新就业

“斜杠青年”跑上数字经济赛道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2月31日   09 版)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只创造了高门槛就业岗位吗?今年4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13项新职业中,有7项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相关。大半年过去,更多受数字经济带动的数字产业岗位相继产生,同一工种内部甚至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就业体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研究团队经过调研发现,数字产业内部分层清晰,低门槛的就业形态也开始释放大量就业机会。“拥有初中或职业高中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即可进行最底层的标注工作”,该团队一成员介绍,现在的一些乡镇和村里,不少从事最简单数据标注工作如打码等的人只需要会操作电脑。

    技术的发展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丰富的就业可能正向“斜杠青年”(选择拥有多种职业和身份的人群)倾斜。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赛道上,兴趣与特长延展为他们真正的第二职业,甚至以多种形式反哺本职工作。

    被忽视的就业机会

    “我们的研究团队连续两年关注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并发布相应白皮书,但大家更多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少看到其对就业的影响。”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用“就业结构性调整与就业质量提升”解释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市场的改变。

    以该团队研究结果为依据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其中,第三产业劳动力数字化转型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第二产业劳动力数字化转型吸纳就业的潜力巨大。

    普遍印象中,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渠道增多、能力提升,过去从事的部分劳动密集型岗位被替代或提升为技能型岗位。但最近一次调研却让何伟看到了某些产业内部新出现的岗位分层与体系分布。

    “以数据标注师为例,最底层、最简单的工作其实也是劳动密集型,比如进行打码、拉框、标记图片等操作,只要拥有初中或职业高中以上学历就能完成。知识技能高一点的则可以做数据分类工作,再高一点的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何伟说,在数字产业内部也构建出了一套从上到下的体系,既有低门槛又有高门槛,数据标注就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环节。

    以数据标注等网络众包新业态带来了更多灵活就业机会,但如何继续提升就业人员的数字技能水平,引导数字人才发展以适应就业结构性调整,仍是不少专家与政府决策者面临的现实课题。

    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强调,要统筹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充分的流动机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流动机会,同时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激发流动动力。

    平台里的“第二职业”

    数字经济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为小城镇和乡村青年带去就业机遇,也让更多拥有本职工作的年轻人有机会转向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这其中就有各个平台里的“斜杠青年”群体。

    在朋友眼中“满世界飞”“薪资以小时计算”的咨询师何杨(化名),近一年多来才觉得人生“真正丰富起来”,在仅有的业余时间里,他是一名英语教学博主。因为拥有标准的美式发音,这名新西兰籍华裔的第一个英语教学视频就获得了一千多个赞。他后来的粉丝中有不少是中学生甚至是来自山区或农村的孩子。

    收获学生粉丝喜爱的还有设计师奇雯雯(化名),她在平台里的身份是美术老师。她的学生粉丝不仅跟着她的手绘视频学绘画,还不断发来习作催她“批改作业”。将爱好发展为第二职业的还有滑板博主刘斌(化名),他的本职工作是名航空乘务员。

    无论是源于擅长,还是忠于热爱,这些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聚集在了生活社区平台、视频平台。在笑称自己“搬砖”之余,他们找到了新的“工作场景”与“职业方向”,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也以新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对何杨来说,英语教学视频里的“许多知识点未必有流量,但有用、有趣”,他对优质内容的创作决心来自于“要把最纯净的发音带给各地孩子”。

    这份价值感在刘斌那里被解读为“对内容负责”,“一些滑板店铺或教练会在发布的滑板视频里招学员或卖滑板,但我只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在初学滑板时的经验教训”。一年多来,这位学滑板近10年的博主常常收到感谢,不少评论都说“因为碰到你,我在新手期少摔了很多次”。

    奇雯雯收到的正向反馈则更加多样,“美术老师”的这份第二职业甚至反哺了她的本职工作。在和粉丝的互动中,一直想创立自己设计师品牌的奇雯雯收获了不少设计灵感与需求反馈,“比起其他创业者渴望的天使投资,这些粉丝给予的才是我渴望的‘启动资金’,我开始懂得如何从用户角度运营内容和设计产品。”

    如今,仍旧常年出差的何杨愿意挤出时间,一次录七八条视频,“每条视频换一件衣服,要装作是不同天录制的,还要打招呼‘今天又见面了’”。刘斌则在与粉丝的互动中更增加了对滑板文化的兴趣。

    从追求更多的人生可能出发,这些“斜杠青年”跑上了数字经济的赛道。和过去打零工、做兼职赚“外快”的想法不同,他们更在意多元的人生体验,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模式也让他们的爱好得以创造更多价值。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2月31日 09 版

证券市场迎来“注册制”时代
“斜杠青年”跑上数字经济赛道
农业农村部:“两节”期间猪肉供应保证量足价稳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交成绩单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