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农历腊月廿九)凌晨两点,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决定自当天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
为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进一步传播,前所未有的“封城令”虽是无奈之举,但也是必要之举。
在武汉这座“被两江划为三镇”的特大型城市中,便捷的交通使城中各个角落的人群密切联系,但同时也带来了病毒传播的威胁。因此,在疫情防控工作压倒一切的特殊时期,出行领域成了抗击疫情的关键战场。
在各行各业、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安全、高效的出行保障已被当作最宝贵的绿色通道,踊跃捐钱、捐物的汽车企业也被视为打赢这场“战疫”的重要力量。
“这时能出门做志愿工作的都是英雄”
对于留在武汉的900多万人来说,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停摆后,医务工作者、城市运行一线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应急出行问题摆在了面前。
为此,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安排310辆公交车、6000辆出租车(网约车)到中心城区的各个社区,保障医务人员及城市运行一线人员出行,并为辖区居民出行提供免费服务。
组织武汉各出行公司车辆为社区居民提供应急服务的命令,就是在1月25日,大年初一深夜1点发出的。
东风畅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出行”)总经理高立中告诉记者,“封城令”实施前,武汉有关部门就通知滴滴出行、T3出行、东风出行、首约租车和曹操专车组成保障车队,保证每天至少2000辆车投入运营。
据他介绍,具体到东风出行,需要确保1000辆车(其中网约车700辆、出租车300辆)提供出行保障服务。对于一家成立才刚刚1年、上线服务才10个月的“年轻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好在,他们背后有一棵“大树”做支撑。
自此次疫情爆发以来,总部位于武汉的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由党委书记、董事长竺延风和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绍烛任指挥长。
“东风诞生于湖北、成长壮大于湖北。守护武汉、守护湖北,也是守护14万东风人的家园。”竺延风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东风公司极端重视,一方面努力做好员工的防护和关心关爱工作;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和配合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做好防控,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东风公司将做到信息准、行动稳、把好门、管好人、神情定、勇担当。”
从除夕那天开始,印有“防控疫情 方便群众 服务社区”标语和DFGO统一标识的保障车辆陆续出发,驶向由东风出行服务的280个社区。
“这次武汉市共有1159个社区分配给了出行公司,我们承包了280个社区,约占全社区总数量的四分之一。”高立中表示,每个社区配备4-5辆车,由社区居委会统一安排,给社区内生活不方便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出行服务。
“为了确保完成任务,我们党支部开会讨论,决定成立员工先锋队,做社区服务志愿者。”高立中坦言,其实自己内心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一方面,出行服务是和人接触比较多的职业,感染的风险会高一些,而谁也不希望他们出事;但另一方面,大家又一致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群众迫切的出行需求,我们应该冲到最前面。”
据了解,东风出行为每位参与社区出行保障工作的司机准备了齐全的防护措施。每人每天2只N95口罩、5只医用外科口罩,以及配备好的84消毒液。
一开始,由于医用防护服实在紧缺,东风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东风出行董事长唐腾紧急联系了东风乘用车、东风雷诺、神龙汽车和东风商用车,弄来了近2000套涂装车间防护服。后来随着物资陆续供应,司机们才穿上了正规的医用防护服。
作为一名闻着机油味长大的“车企子弟”,刘嘉康对这些来自汽车工厂涂装车间的防护服并不陌生。
“从我爷爷到十堰开始,我们家祖孙三代都在东风工作。”作为东风出行平台的一名网约车司机,刘嘉康自愿报名参加了“东风出行员工先锋队”,“我也希望自己能为公司、为家乡作一点贡献。”
每天出车前,刘嘉康都要戴好口罩,穿上防护服,仔细地对工作车辆进行消毒。“工作时,基本上从头到脚就只有眼睛露出来。”他微笑着说,“公司对我们的保护还是挺到位的。”
如今,他和同事们每天穿梭在武汉硚口区、汉阳区的社区和超市、菜市场、医院之间。原本规定的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但由于“僧多粥少”,早上天没亮就出门、晚上8点多才回家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位28岁的小伙子本打算大年初二带着父母和女友去旅游。
在建桥街琴台社区,一位居民在微信群里留言为刘嘉康和其他志愿者点赞说:“这个时候能够出门做志愿工作的,都是英雄。”
“一开始还是有些害怕的,慢慢才克服心中的恐惧。”刘嘉康说,由于司机和乘客都戴着口罩,自己还不认识这些社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的长相。“做好当下我们该做的每一件事,不在乎大家会不会记住我们。至少,当居民们下车道谢时,我感觉还是挺值得的。”
“晚上7点,像凌晨3点,武汉,像被按下了暂停键。”最近这些天,一部时长2分零4秒的短片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屏。画面上,无数人们熟悉的桥梁、建筑以空旷状态出现,显得有些悲凉和孤寂。
作为“老武汉”,41岁的张少华从未见过如此寂静的武汉。
东风出行征集应急车队的号召一发出,张少华和丈夫都报了名。大年初一,第一天出车的她开车驶向那些熟悉的街头,一时没能忍住眼泪。可一看见同事们和社区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她又偷偷抹干了眼泪。
“说不害怕、不难过是假的。但我相信,人心始终是善良的,彼此善良就能彼此带来温暖。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迎来胜利。”即便只是只言片语,张少华也不忘为自己和周围的人打气。
“在疫情面前,大家都没有退缩。”她说,总有一天,那些曾经无比热闹的街道、活色生香的巷子会再次摁下“播放键”,“那才是我们眼里武汉该有的模样。”
“我必须要做这件事”
作为湖北省最大的央企,东风公司1月23日晚紧急决定,向武汉市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成为第一个向疫区捐款的车企。随后,东风公司又分别向十堰市、襄阳市各捐款1000万元,同时旗下东风有限、东风本田各捐款300万元,累计捐款3600万元。
事实上,地理上的距离没有阻挡汽车业各企业的慷慨解囊。据记者统计,为了帮助陷入疫情漩涡的人们渡过难关,截至2月4日19:30,共有74家汽车业企业参与捐助,累计捐赠现金及物资总额近10亿元人民币。
“武汉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疫情防控刻不容缓。中国一汽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支援武汉抗击疫情。”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携旗下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捐赠1700万元,用于支持全国特别是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随后,中国一汽携一汽-大众追加捐赠资金至8100万元,并成立疫情防控专项基金。截至目前,中国一汽及一汽-大众累计捐款均达到4000万元。
在资金支持基础上,中国一汽还将发挥企业优势,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
据了解,中国一汽旗下“一汽出行”公司组织了“特别爱心车队”。按照武汉市需求,爱心车队将统一调度为医护人员及市民提供相应出行服务。同时,“一汽出行”业务所覆盖城市,因疫情防控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的,“一汽出行”都将组织“特别爱心车队”,由当地政府统一调度使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汽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保障武汉居民和医护工作者出行,一汽出行武汉公司全员到岗,并在除夕发出了成立应急防控保障车队的通知。“大家纷纷踊跃报名。我们已经组建了首批55辆应急防控保障车队,交给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统一调度。第二批的30辆车和司机也都随时待命。”
“领导,我的本职工作就是负责车辆管理,而且我家离支援点也近。我申请承担司机后勤保障工作,保证完成任务。”数次主动请缨后,一汽出行武汉公司宋威终于“如愿上岗”。从1月25日一早开始,他承担起了向车队司机发放物资的工作。
“每天看到一线辛苦工作的司机师傅们领取物资时高兴的笑容,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这位35岁的湖北汉子笃定地说,“家乡遭遇了严重的疫情,于国于家于本职工作,我都必须要做这件事。”
加班加点造出“特大号N95口罩”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除了捐钱捐物、组织应急车队提供出行保障,中国汽车业还完成了不少工作。
其中,为了给一线医务人员的救治工作提供可靠的负压救护车,多家车企加班加点生产、改装。
与普通救护车相比,负压救护车最大不同就在于可实现“负压隔离”。即使舱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将风向进行有效的导流,并将舱内空气时刻循环,最大程度保证医患安全。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呼吸道气溶胶等近距离传播,在病患的运送、转移过程中,常规救护车作用有限,需要专业的负压救护车才能安全地完成传染病员的隔离与转运。因此,负压救护车也被誉为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铠甲”“特大号N95口罩”。
“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不会用负压救护车来执行日常任务。”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负压救护车制造难度和成本要比普通救护车高出不少,“目前的单车成本普遍在35万元以上”。
收到来自抗击疫情前线的“特殊订单”后,江铃福特、上汽大通、华晨汽车、奇瑞瑞弗和宇通等企业均迅速组织员工放弃春节假期,重启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生产。
据介绍,一般情况下,一辆负压救护车的生产需要经过基型车生产和改装两个步骤,原本工期长达30天。在工信部下达紧急任务后,上述企业纷纷积极响应,组织员工加班加点赶制,确保尽快交付合格产品。
2月4日上午,10辆救护车载着从武昌医院、汉口医院等医院转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抵达火神山医院。值得注意的是,执行此次转运任务的10辆急救车均为负压救护车。
记者查阅各企业生产计划得知,到2月5日,预计将有超过100辆负压救护车顺利交付使用。
有人说,“封城”后,武汉街头只剩下交警、清洁工、外卖小哥和这些提供社区出行保障的志愿者。
作为特殊时期坚守岗位的城市摆渡人,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基本运转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在运送一袋大米、一篮青菜和一盒药品的出行路上,他们也为数百万户家庭保留了一丝冬天的暖意和生活的烟火气。
而在这背后,还有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加班加点提前造出负压救护车的奇迹,还有源源不断的社会各界捐款……各行各业都在与疫情赛跑。在这场出行战场的“抗疫”战事中,正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天会比一天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