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叫壮壮,家长刚给孩子起的小名,‘茁壮成长’的意思。”2月11日上午,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儿科病房,指着透明玻璃箱里的孩子,护士长杨新凤眼角流露出来的都是笑意。
小壮壮母亲是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住院后剖腹产生下男婴,孩子经过14天隔离观察治疗,检测显示未感染新冠肺炎。经医院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壮壮母亲的病情也不断好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部战区总医院派出两支医疗队,火线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和武汉市第七医院。截至2月16日,医院发热门诊量已达1万多人次,累计出院患者近300人。
“我们刚刚修订完善第五版《中部战区总医院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巩固已有好的经验做法,拿出了更多有效治疗方案。”感染科主任江晓静介绍,医院利用远程会诊系统与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建立联系,并及时收集武汉市各定点医院救治情况,为重症患者“量身定制”诊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走进感染科三科病房,呼吸内科副主任刘海潮正忙着给患者吸氧治疗。
“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最难过的一关就是缺氧,长时间缺氧,脏器衰竭,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刘海潮说,病毒性肺炎没有特效药,只能是对症采取支持治疗,增强患者抵抗力。
“吸氧治疗,是针对现有条件和病人病情发展,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实践证明,对患者病情改善比较有效。”连日来,刘海潮和同事们立足医院现有条件,自己动手对供氧设备进行改造,增加供氧量,经鼻高流量吸氧湿化治疗,帮助病人度过最危险的阶段。
1月29日,一名64岁的患者被收入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监护室二病区,这里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支援肺科医院医疗队的“主战场”。该患者长期患高血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等基础性疾病,发热咳嗽已4天。
入科后,医疗队邬明队长诊察发现患者心跳变慢、点头呼吸,实施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但是呼吸情况仍然很差。医护人员为患者开展VV-ECMO治疗,患者氧合改善,循环转稳定,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经过治疗,目前正在逐步好转。
在武汉市第七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方庆,带领着22名医护人员与第七医院医护人员一起抢救危重患者。
57岁的孟女士是武昌中南路某国企的一名退休职工,外出逛街回来后出现咳嗽、头疼症状。随后持续发烧、胸闷,被诊断为新冠肺炎重型患者。
“病人刚过来的时候,病情比较重,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3%,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大于30次/分钟,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下降小于300mmHg,属于重型患者。”方庆说。
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根据病情及时组织会诊、研判,调整治疗方案,给予积极对症治疗,6天后病人的病情好转。
经过医务人员的对症治疗,孟女士原有发热、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2月12日、2月15日,孟女士的两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在全力开展治疗的同时,中部战区总医院还借助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力量,开展联合会诊,协力攻关,互相提高,把科研技术和临床经验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救治率。
针对目前新冠肺炎患者还没有特效治疗手段,特别是感染的高龄患者并发症较多、治疗难度较大的情况,在军队前方指挥协调组统一安排下,中部战区总医院先后组织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6名专家教授,对目前在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会诊。
在2月10日的会诊过程中,有一名感染患者突发并发症,经过检测,该患者高低血压严重偏离正常值,专家们根据临床经验预判这个病人是消化道出血导致血压不正常,并立即检查了患者的胃液,确诊为消化道出血后,迅速采取相应治疗手段,及时稳定了病情。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对提高患者救治率也很重要。“您恢复得多好,现在信心更足了吧!继续配合好治疗,您很快就能康复出院了!”医院心理疏导组骆文静主治医师一边轻轻握着患者夏阿姨的手,一边热情地鼓励她。
62岁的夏阿姨1月上旬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入院后很快发展成重症患者,她的儿子也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收治在其他医院,无法前来照顾她。不断加重的病情和内心的孤独让老人一度陷入绝望,产生了应激心理反应,发起脾气来不吃饭也不配合治疗。
骆文静作为心理疏导组组长,在了解夏阿姨的状况后,一方面为她制订平稳情绪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主动关心她的生活,想方设法联系上她的儿子,让他们互相鼓励。很快,夏阿姨的精神状态好了起来,她对医护人员说:“儿子不在身边,医护人员就是我的家人!”
连日来,骆文静带领医护人员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接听心理咨询热线,已经为多名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效配合了药物治疗,为提高患者治愈率提供了有益帮助。
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