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2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视频上见:生活还是要继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2月21日   06 版)

    视觉中国供图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但生活还要继续。这一次,我们按下了一个陌生的“重启键”:“灵魂”一如既往工作上学,而“肉体”必须受在家里。人们必须适应一些新方式——比如通过线上远程视频好好生活。

    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职员张可,在早晨9点钟的闹铃声中醒来,吃完早餐,简单收拾头发,化点淡妆。10点钟,张可在手机软件里“打卡”,紧接着开部门视频会议。

    在北京某小区的年轻小保姆,下午做完家务后就看起了视频网站上的电影,看完后又去b站搜索美食up主的做菜直播,钻研厨艺。

    高二学生王佳琛,正在卧室里盯着电视屏幕看在线语文课,忽然窗外传来孩子的喊声。王佳琛开窗张望,邻居家上小学的男孩,站在阳台上朝对面楼叫他同学:“×××,我真的太无聊了!我好想出去上学啊,你要和我一起去上学吗?”

    对面楼的同学隔空回复:“那你飞过来,我们一起看在线课程吧!”

    疫情之下,生活还要继续往前走,那我们暂时先在视频上见。

    隔离期间心理距离扩大,要找回亲近的感觉

    “我们每天在线办公,开视频会议,感觉甚至比之前坐班时还更有工作激情,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在文化创意公司上班的95后姑娘彤彤,“宅家上班”5天后,已然很能接受这种工作模式。

    在老家过年时每天刷着关于疫情的新闻,彤彤内心特别焦虑,一直在想年后上班该怎么办。后来公司宣布员工暂时在家在线办公,她发现大家工作积极性颇高,效率并没降低。“在家里依然照着往常作息表做事,开会或者和同事沟通都用视频,在这个阶段是最好的选择了。毕竟如果还去公司坐班的话,还要为交通、饮食、防护等多件事犯愁,而此刻不出门是最安全的,而且也没影响工作”。

    而同样进入“宅家上班”模式的张可,坦言目前还不太能顺利切换“频道”。她有点苦恼,感觉整个人效率堪忧,例如写着策划案时忽然接到电话要下楼取快递;和同事语音通话讨论问题时会感觉特别不顺畅,因而异常烦躁;午后很容易犯困,一不留神就倒头睡了。“每天早上起来想着要做10件事,结果到晚上吃饭了也没做好3件,还被领导批评状态差。或许我不适合被‘放养’在家工作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玮博士指出,疫情期间大家普遍隔离在家,相较于往常,精神上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心理距离”被扩大了。

    “这种心理距离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亲密程度等。现在大家线上远程办公,有些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会增加。”王玮表示,不适应心理距离扩大的人,通常会很排斥这种变化。这时候,要努力接纳自己,告诉自己“这就是合理的”,是“正常化”的,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就好,而不要以为个人出了什么问题。

    王玮认为,在这个阶段大家必须加强与周围人的沟通,通过很细小、很实在的事情,找到平日里相互亲近、协同合作的感觉。同时,要保持个体的稳定性。“你要找到稳定自我的感觉,而不是慌乱和激动,要让自己沉淀下来,认识到自己是谁,要做些什么”。

    把要做的事和情绪剥离开来,增强“可控制感”

    当前所有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开展线上教学。这场教育“变革”的到来像一阵龙卷风,学生、家长、教师都有些措手不及,所有人仓促搭建起了全新的“云课堂”。

    开场不免有些狼狈。

    家长们第一次摸索新鲜的直播教学平台,结果平台太卡了,时常出现一多半学生进不来,老师一直干等的情况,一节课讲不了几道题。等到平台紧急扩容,学生们才顺畅“进教室”。

    为了督促王佳琛用心听课,父母、姐姐也会和他坐在一起看在线课程。陪伴儿子一起在线视频课程3天,父母还不太适应。比如做教师的爸爸觉得,视频课程进度太快了,通常一堂课讲解一两首诗已“饱和”,而视频课程讲解好几首,担心儿子消化不了;拍照上传作业不熟练,经常搞错科目和微信群。

    学生们第一次看老师端坐在“烟火气重”的家里讲课。视频背景是满满当当的日用品、不时闪现的家人,甚至体育老师直播上课还拉着亲儿子一起做示范动作……大家还不太习惯在微信群里交作业、发视频,但另一种感受是:线上师生交流比往日多了几分轻松、亲近感。

    教师们也是第一次对着电脑摄像头和麦克风,努力想象自己其实在面对几十号学生上课。刚成为大学里年轻讲师的90后姑娘李瑶,表示内心是一种“焦虑、忐忑、又很奇妙”的滋味。

    “以往我会嫌弃很多网课讲得空泛无聊,等到自己实践时,才发现不易做好。你要预想好学生的反馈和可能的思考点,调整节奏,而不是一口气念讲义。”李瑶感觉,快速接纳曾经一度感到陌生的视频网课,某种程度上也刺激自己深入思考如何实现更有效果的教学。

    王玮觉得,这个特殊时期学校开展在线课程,是一次很大的变革。“也许我们都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走出习惯的方式,拥抱变化”。

    她指出,身处转变期的家长、学生和教师,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一定把在线教学这件事和因疫情带来的复杂情绪剥离开,不要混合在一起。王玮表示,当下大家对在线课程新模式可能存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同时也很容易把疫情期间个人对工作、家庭事务的担心,带到对新教学方式的态度上。

    “把自己从慌乱、复杂的心理状态中剥离出来,思考对于教学这件事情,我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捋清楚后,有助于他们适应这个模式的转变。”

    在王玮看来,各种远程新手段涌现之时,每个人确定自己的“可控制感”非常重要。“突如其来的变故,很大程度上会打破人们这种控制感,有人会对这种不太熟悉的变化,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的怀疑,比如说极端环境下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没有用,看不到希望”。

    在特殊时期建立“可控制感”的最好方法就是积极学习、工作,做具体的事情,能大大降低新变化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是缓解你惶惶不可终日情绪的有效办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团体,消除隔绝感和孤独感

    王玮认为,大家宅家工作、学习久了,心理容易产生隔绝感和孤独感,可通过一些合理途径宣泄负面情绪,多开展一些能与他人产生熟悉联系的在线娱乐活动。

    近来,网络上也涌现出一批依托视频直播、契合宅家主题的产品或“玩法”,例如明星在家录制自己轻松日常生活的视频节目《嘿!你在干嘛呢?》《好好吃饭》等。

    疫情期间,线下演出无法如期正常开展,但只要脑洞足够大,网友们依然能宅家看演出。例如摩登天空与b站合作开启了“宅草莓不是音乐节”,做了一场把以往草莓音乐节现场内容与音乐人自制“宅视频”混合为一体的“伪音乐节”。

    音乐人分享自己的宅家生活,如写歌、做饭等,同时在视频中提醒乐迷注意防疫。“宅草莓”直播期间,单日最高弹幕数近10万。

    另外,虽然一些线下演唱会暂时无法举行,但粉丝们用“线上团建”的方法举办属于自己的“云演唱会”。

    原定于元宵节举行的R1SE演唱会因疫情延期,当晚粉丝在全民K歌建立房间,大家认领歌曲、排顺序,由于房间人数受限,更多粉丝通过b站录屏直播进行观看。

    粉丝们把能进K歌直播间的观众叫“内场观众”,把b站的观众叫做“山顶观众”。在直播间的粉丝刷评论“有朝一日我也能抢到内场票前排蹦迪了”;b站的观众则发弹幕说:“我们山顶蹦迪一样很high,音质照样好!”

    这场粉丝自发组织的“云演唱会”气氛热烈,当晚b站观看直播人数达3.3万人次。

    王玮觉得,现阶段大家能找到一些线上方式抱团玩耍,融入积极正面的团体,这种感觉能对个体自我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团体支持,社会性动物不是一片隔绝的孤岛”。

    她建议,宅家期间大家可以多给自己制定一点小目标,完成一些计划已久却始终没践行的心愿。“面对看似不好的事情时,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机会来。也许焦虑的人就终日恐慌,不断抢购口罩和酒精,而有的人就能发展自我、充实自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2月21日 06 版

视频上见:生活还是要继续
同一屋檐下要“亲密有间”
“对方正在输入……”会让你想什么
控制过度的“生存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