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无接触配送,快递勤消毒;志愿者巡逻,免费帮采买……媒体报道,疫情当前,各行各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规矩”,重塑着公众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仗、硬仗,也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度检验、一次综合性大考。目前举国上下正全力以赴,科学防控。这背后,离不开万千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的辛劳付出。与此同时,一些新规矩、“好习惯”也发挥着作用,推动全体民众共同战“疫”。
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以及“后疫情时期”,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延续这些新规矩、“好习惯”确有必要。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疫情防治成果的稳固,也有利于未来的社会治理,减少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隐患。
事实上,许多新规矩、“好习惯”并非无根之木,本来就具备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其中,虽然有些是应对疫情的紧急措施,在疫情结束之后要恢复常态,让民众生活回归正常的轨道,但也有不少则与当前各领域改革治理、社会文明的演进一脉相承,可谓水到渠成。
居家消毒、公筷就餐,本就是多年以来倡导的社会文明新风;行政办事的优化和“大数据”,对应着政务服务改革推进;物流快递的“新做法”,体现物流时代的效率和安全服务;志愿者巡逻、代买代办,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气象。一些过去长期倡导但一时难以普及的治理理念,因为疫情因素全面落地。人们也逐渐发现,适应这些“新规矩”也没那么难,甚至从中感受到治理方式变化带来的便利。
而诸如“拒绝野味”等倡导,则因为疫情加速进入法治轨道。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全面禁食野生动物、感冒时需戴口罩写进《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等,彰显了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进步……种种好习惯、新规矩,立足于现实,谋划于未来。人们有理由期待,在又一次面临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更加从容不迫;而法律的严格规制,正是为了把风险掐灭于毫末之中。
当然,随着各行业陆续复工复产,一些新风险、新挑战也会蕴含聚集。好习惯、新“规矩”能否继续延续,坚持不打折扣,考验着各方面的定力和执行力。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充分评估,提前谋划,迅速响应。有些好习惯、新“规矩”,可以说就是疫情之下的一次“集中补课”。正因为过去我们在某些方面没有及时补上“短板”,执行落实得不够果断坚决,社会才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此沉重一“疫”,我们再没有什么理由不严肃认真对待了。
当然,区分疫情非常时期的临时管制措施和值得延续的“新规矩”,需要决策者的智慧,也离不开倾听公众的意见。要避免权力的触角伸得过长,避免少数人以实施规矩为名谋取私利。“新规矩”是否应当保留和持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归根结底要以是否便利于民众生活、符合公共利益为判断标准。
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是一面镜子,既投射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暴露出某些亟需补齐的弱项和短板。把符合公共利益的“新规矩”和好习惯延续下去,补上曾经落下的“功课”,是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同样离不开各界民众和各个社会领域的支持和配合。
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