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湖北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来自东风公司定点帮扶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立星村的精品沃柑。
“好吃!”“能再买一箱吗?”经历了近20小时车程的沃柑,仍保留着刚采摘时的甜蜜。“能种出这么好吃的沃柑,那里一定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品尝马山沃柑后,员工们感慨说。
不过,如今“柑甜景美”的马山县,在5年前还是个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经济产业单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尤其在立星村,很长一段时间,“土房、泥路、荒地,只有老人、儿童留守”曾是这里的真实景象。
2015年,立星村迎来东风公司的定点帮扶,变化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5年来,在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和马山县当地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包括立星村在内的多个村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工作问题,大幅提高当地人均收入水平,还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让当地老百姓致富路越走越宽。就连附近的兄弟县市也有人感慨,小山村华丽转身,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强村”。
小蚕场藏着大学问
覃庆财是立星村脱贫致富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
2013年,30岁的覃庆财和妻子决定不再去广州打工,回立星村创业。“当时我们年纪已经不小了,在外打工压力大,也不稳定。我和老婆思来想去,决定回家乡试试看,希望找到更稳定的生活。”覃庆财告诉记者,在当时的立星村,不少孩子刚满18岁就外出打工,村里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
经过几个月的考察,他和妻子决定从创业成本较低、劳动力需求少的种桑养蚕入手。
大棚、选种、种桑、养蚕……起初几个月,覃庆财的创业进展得很顺利。看着自家的蚕一天天茁壮成长,他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不久后,覃庆财突然发现,几只蚕爬行缓慢、僵硬,反应也有些迟钝,“平时它们都是动得很活泼的,而且警觉性强、反应灵敏。”覃庆财看到几只蚕出现了吐出胃液的痕迹,顿时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肯定是蚕病了。”覃庆财立马上网搜索相关症状和治疗办法。但试了几次后,越来越多的蚕出现了类似症状。为了防止疾病蔓延,覃庆财只好忍痛把所有出现症状的病蚕和周围的蚕全部扔掉。
“它们都是我和老婆日日夜夜精心照顾的宝贝,一下子要扔掉当然很心疼。”他说,自己扔蚕的时候,感觉心里在滴血。
作为门外汉,覃庆财只好和妻子一起自学种桑养蚕的知识、技巧。
“自学毕竟进展很慢,效果也一般。”覃庆财回忆说,最开始的两年里,他们每年都会遇到几次蚕得病的情况,导致每年收入只有5万元左右。“那时候种桑养蚕就像是靠天吃饭。”
2015年,东风公司向立星村派驻扶贫干部,两任第一书记洪光、沈拥军都曾多次到覃庆财家走访。了解到他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后,两人都帮助他联系养蚕专家。
“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到一些专业养蚕基地交流、学习,在那里学到了成熟的养殖技术。”覃庆财回忆起那段受益匪浅的经历,笑着说。
随后,在东风公司扶贫工作队的推动下,覃庆财与17户贫困户通过“以奖代补资金入股”的方式,联合成立庆财种桑养蚕合作社,把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种植培养发展为现代化的半机械化培育模式。
合作社成立1年多就带动了40人就业,平均每人每天收入80元,还间接让521人增收。
“刚开始时养殖规模只有5亩,后来扩大到20亩。从幼蚕到吐丝结茧只要20天左右,减去两次睡眠,喂养时间就是15天左右。”覃庆财高兴地说,现在亩产蚕茧能达到上百斤,行情好的时候,基本一亩地不到一个月就能收入3000多元。
如今,立星村的种桑面积已经达到了500亩。覃庆财也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后,他还要带领村民们一起走向致富路。
“未来,在种桑养蚕的基础上,合作社还计划建设食用菌厂房,把桑树枝加工成培育食用菌的主要材料。”和大家谈到未来时,覃庆财总是会露出期待的眼神,“东风公司扶贫工作队为我们找到了致富经,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小沃柑搭上“互联网+”快车
从2015年开始,在东风公司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和帮助下,马山县下属的多个村镇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大力开展消费扶贫生态建设。
村民们发现,“筑巢引凤”后,马山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
罗永翔是马山县乔利乡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成立的马山县华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东风公司马山沃柑产业扶贫基地之一。
“为帮助家乡人民脱贫,东风公司的扶贫干部带我考察了不少项目。选定沃柑项目后,他们还邀请技术专家来这里进行指导。”罗永翔回忆说,种植沃柑帮他找到了脱贫“钥匙”。
据介绍,过去当地以“小农生产”为主,生产经营分散、集中度较低。农民把各自产的农产品出售给来村里收货的小贩,再由它们卖给城里的批发商,批发商再销往超市、社区商店等。“这条过长的农产品流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交易成本。”罗永翔用自己所学的经济学常识分析说,这样总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价格高,而农业生产者利润率低。
“因此,我们打造了从种植、采收、清洗、包装到销售的‘一条龙模式’,没有中间环节。”罗永翔说,随着农产品交易成本的降低,自己的沃柑产品渐渐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潘瑞欢的沃柑园里,另一个新的沃柑品牌也诞生了。
2016年,潘瑞欢首次进行沃柑种植试果。为了帮助他解决种植沃柑技术难关,东风公司扶贫工作队找来“科技特派员”,到当地对大家进行全面技术培训。随后,他们还帮助潘瑞欢注册了“沃康红”商标,并试水网络销售。
由于品质优、价格好,他们的销售业绩得到快速增长。潘瑞欢介绍说,2018年果园产量达到120万斤,销售额超过400万元。“在参与种植沃柑的贫困户中,收入最高的都超过了3万元。”他回忆说,自2019年12月以来,东风公司马山沃柑产业扶贫基地300多万斤沃柑已经售罄,有产品还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
受此影响,有人看上了这片土地,斥资数千万元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如今,集种植、生产、加工、旅游为一体的果园在当地愈发常见,花海、房车露营地、农家乐、健身骑行等乡村旅游项目也吸引了不少旅客前来游玩。
此外,为了帮助消费扶贫搭上“互联网+”快车,东风公司工会打造了“东风惠购”电商平台,作为支持各地农特产品的网销渠道。在这里,扶贫点的沃柑、羊肉、红枣、土鸡等特产纷纷走出大山,被送进大城市,端上餐桌,为过去苦于“销路窄、增产不增收”的农民们换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
“种下一片果,致富一个村。”东风扶贫工作队帮助马山县引进的沃柑产业,已经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幸福果”。
战“疫”中不停扶贫脚步
今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
在疫情重灾区的东风公司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东风公司要在工厂停工、产业链不通畅的情况下为员工提供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其还要配合武汉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支持和配合医护人员,克服多种难题,做好疫情防控和支援工作。
尽管身处“疫情漩涡”,但东风公司并没有忘记广西、新疆、西藏等地的对口扶贫县村。
“老乡们的身体怎么样?”“疫情会不会耽误村里的项目建设进度?”这些问题成了东风公司扶贫办近3个月关注的焦点,“防疫扶贫‘两手抓,两不误’”也成了所有东风公司扶贫队员在心中暗暗定下的目标。
东风公司扶贫干部、马山县挂职副县长刘宏涛放弃了回家与家人一起过年的机会,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一边顶着寒冬与其他村干部一起进行防疫宣传、人员排查、物资调配和防疫消毒,为当地筑起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一边与县里的商户、种植户、合作社积极沟通协调,保障疫情期间当地群众重要生活物资的供应。
“马山的村民们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刘宏涛说,“他们的健康安全是我最关注的事情,这个时候我必须留下来和他们一起渡过难关。”
在保障村民健康的同时,为了将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降到最低,刘宏涛与其他同事协作,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返岗,科学有序引导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并专门设立了公益性岗位。他说:“我们鼓励企业更多招用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就业促脱贫。”
在东风扶贫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马山县的人饮工程、农业机械现代化等惠民项目,也在3月全面复工,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中。
此外,借助“东风惠购”电商平台等渠道,沃柑、黑山羊等马山县优势产业扶贫项目的帮扶成果,也在快递陆续恢复后,逐步发往全国,送到各地的买家手中。
多年帮扶工作,让这些扶贫工作人员们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武汉市因疫情严重而宣布“封城”的消息,让广西、新疆、西藏等地的人们非常挂念,大家自发组织起来,为武汉送去羊肉、矿泉水、沃柑等物资,帮助武汉渡过难关。
马山县一位负责搬运物资的志愿者说:“作为东风公司的老朋友,我们送去沃柑也是应该的。希望东风的兄弟姐妹们和所有武汉人民一起加油,早日战胜疫情。”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马山县乔利乡乡长陈国栋向记者直言,战“疫”没有让大家停下扶贫的脚步。“过去这些年,东风公司扶贫工作队帮助我们广大村民脱贫,有了‘造血’能力,大家都生活得越来越好。我相信,这次我们也能一起渡过疫情难关,一鼓作气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真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