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问询检查入境人员,分流引导至不同通道,避免交叉感染;登上来自重点疫情国家的船舶检查,高峰时一天要检查10多艘;协助排查梳理旅客出入境信息,及时推送给相关部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统一部署,安徽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40名援沪民警在上海机场、港口、火车站等多个出入境口岸,为打赢这场战“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国际航班的限制,入境通关的旅客随之减少,由驰援上海的边检女民警周沐雨值守的工作人员通道警戒岗成了重中之重:“有不少货机要降落,机组人员要通关”,还有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通过的卫生防疫人员等也要从这里通过。
4月1日上午,就在周沐雨核查通过人员时,有消息传来:一架国际航班上的一名机组人员出现发热症状。这意味着周沐雨此前查验的几名人员,不排除也是疑似人员的可能。
“这个算不了什么,还有已经出关的人员又被检测到了体温异常,要送回去复检,也要从这里通过。”周沐雨称,只要有人员往来工作人员通道,就必须要查验他们的证照,近距离询问她们的旅程信息,做好登记。
旅客入境时,面对民警的细致询问,多少有些焦躁不安。每当遇到不理解的旅客,周沐雨都要上前耐心解释安抚,“你们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了家人和朋友”。
在上海全面隔离入境人员之前,为了不遗漏任何一名需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的重点旅客,上海对入境人员实行分流管理。经过入境检疫后,会根据旅客来源地、近期行程等来判断其是否需要隔离,并分类贴上红、黄、绿3种颜色的标签。
“随着防控面积的扩大,边检工作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安徽援沪民警领队杜明礼说,绿标的张贴就由边检来完成。如果旅客的护照上被贴上了绿标,意味着可以自由通行,因此每张贴一张绿标,就意味着一分责任。
“请问您是从哪里回来的?哪个航班?”“最近两周都去过哪些地方?现在要去哪里?”“您有没有经过海关检查?护照贴标签了吗?”
每个旅客都这样问,一个检查步骤都不能少。因为戴着口罩,又得保持与旅客的正常交流,杜明礼必须把音量比平时提高一倍。
随着近期国际航班大面积取消,上海机场口岸出入境旅客逐渐减少,但港口出入境船舶和人员仍然往来频繁。部分安徽援沪边检民警被安排在外高桥边检站、金山边检站等港口口岸,协助出入境船舶手续办理、码头巡查、船体检查、行李物品检查等工作。
张泽理是安徽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40名援沪民警之一,他加入了上海外高桥出入境边检站“港口国门卫士”青年突击队。
即使在非疫情期间,船体检查也是个体力活儿。“有的货轮有几层楼高,上上下下、几十个房间进进出出,一个死角都不能留。”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两艘船检查下来,张泽理早已汗流浃背。
疫情时期,停靠外高桥港区的国际船舶中,许多船只搭载了防疫物资。随着全国复工复产拉开序幕,装载着国内外企业复工复产急需货物的轮船也大量停靠。快速查验船舶轨迹和船员信息,以便工人尽快开工装卸货物,张泽理把自己跑成了一个“风一样的男人”。
援沪民警郭庆双是上海金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第一个穿上防护服执勤的民警:“我一个人在上海,没有家人需要照顾,急难险重的任务可以安排我来做。”
金山边检站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装载化工产品的船舶只要经过上海,都会在这里的码头停靠。
疫情初期,一艘宁波港驶来的船舶上有3名今年1月登轮的湖北籍船员。郭庆双主动请缨执行该船的登轮检查任务,对全船17名船员开展了人证对照等检查,并协助海关检疫部门对船员进行了体温检测。外防输入的关键时期,只要有高风险船舶停靠,郭庆双都抢着登轮检查。
“风险总要有人面对,为什么不是我呢?”业务繁忙时,郭庆双一天要检查五六艘船舶。他穿着防护服在几层楼高的轮船上爬上爬下,汗水、消毒水混合着化工产品散发的刺鼻气味,让人头晕目眩。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郭庆双已在上海检查出入境(港)船舶40多艘次、人员800余人次。
而外防输入的国门战“疫”,还在继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 通讯员 魏振军 薛傲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