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5月1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探寻“夕阳再晨”项目的进阶密码

扎入社区专业深耕 自我造血持续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文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5月14日   05 版)

    2016年,张佳鑫在蓟门里社区参加志愿者日主题活动。受访者供图

    2015年,张佳鑫去英国萨里大学做访问学者,出国前,特意去看望蓟门里社区的靳兰珍老人。

    老人是“夕阳再晨”的“铁粉”,每次上课都坐第一排。

    看见“忘年交”张佳鑫,当年67岁的老人突然哭了出来,“我孙子在德国,刚才和我视频,但我没弄成,我想他!”

    张佳鑫拿出手机,让老人和孙子视频,随后教会了老人视频。随后,他们和另外两位老人吃起了北京老火锅。

    靳兰珍拿出一幅半人高的人字绣,绣着黑色的骏马,送给了张佳鑫,“你属马,你在老人心目中,永远在奔跑。”

    当张佳鑫在英国时,社区王素华副书记告诉他,靳兰珍突发脑梗,进了急救室,无法探视。

    他回国后,直到2018年,医生才允许探望老人。

    “夕阳再晨”的年轻人带着大红围巾,并围在老人脖子上。老人不能动弹,只能眨眼示意,年轻人轻轻地为老人哼起了《夕阳再晨之歌》:抚平皱纹岁月遗忘,不负期盼的目光,不惧白发和沧桑,我们是再晨的夕阳,冲破云霄绽放光芒,我们一起创造再晨夕阳……

    老人的大拇指拼命往上举,看得出来,老人非常想说点什么,可说不出来……

    走出医院,张佳鑫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这是“夕阳再晨”项目中,隔了两代人的90后和40后作为志愿服务供需双方形成良性互动、达成深情厚谊的直接印证,也是这个志愿服务项目获得成功的根源:真正对接了需求,并得到服务者的认同。

    形成这一格局,有赖于“夕阳再晨”在科技助老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根据需求调整供给,真正实现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其中一个标志,是张佳鑫成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大数据分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一个人专业,不等于所有参与其中的志愿者都专业。因此,“夕阳再晨”在规范化运作方面下足了功夫,推出了100多讲的课堂讲义和10多套教学套餐,并开发出近60万字的丛书。

    他们制订出的工作手册长达167页,招募、培训、教学、孵化、评选的方法一应俱全,甚至连某个规模的活动需要准备多少个乒乓球这样的细节都有介绍,志愿者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足以完成一次较高水平的志愿服务。

    “夕阳再晨”还非常强调与传统文化嫁接,将非遗、民俗等内容引入服务内容,在中秋、重阳等节日,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深得老人喜爱。同时,VR、抖音等新潮的内容也被纳入课程,让老人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乐趣。

    在很多有志于志愿服务的青年心目中,做公益一定得去西藏、凉山这种很远的地方,这种选择固然令人感佩,但其实,身边也有需要的人,进社区是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样大有可为。“夕阳再晨”的成功再次印证了这一判断。

    作为一家民办非企业组织,“夕阳再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确保人员的变动不会影响到整个组织。

    “夕阳再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堪称业界一流,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有自己的网站、小程序、公众号,真正能“听见您的声音,听见您的需求”。

    因为在业界声名显赫,“夕阳再晨”获得了很多的政府购买;同时,他们还推出了“夕阳再晨云课堂”,打造标准化、有科技感、互动性强的线下虚拟课堂,免费与付费课程相结合,从而,项目能够完成自我造血,通过自身运转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下,他们又在海淀区学院路二里庄社区开展社区营造,并在花园路街道推动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

    专注于老人群体,扎根社区、村开展活动,真正基于老人的需求开展专业化的服务,用制度和范本维系每次活动的品质,借助网络打造参与各方的信息化联结平台,在细分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并打造优质品牌,在不同城市复制成功模式,用自身造血能力维持长远发展。这,就是“夕阳再晨”探索出的中国式志愿服务的“秘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文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5月14日 05 版

张佳鑫:两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的90后“助老博士”
扎入社区专业深耕 自我造血持续发展
公益没有一帆风顺,不放弃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