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5月1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航模“发烧友”也能造出无人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实习生 彭羽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5月19日   07 版)

    门振宇受访者供图

    一群非科班出身的“发烧友”,也能造出无人机?

    这对于安徽天路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路航空”)董事长兼技术总监门振宇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深耕植保无人机、航拍无人机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在这条路上奋斗了15年。团队40人,平均年龄30岁,大都不是科班出身”。

    位于安徽淮北市经济开发区的天路航空,已研发并试飞了TL-200、TL-400、TL-800、TL-X6等数十款多功能固定翼无人飞机,并与中科院空间中心、航天二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紧密联系,在林业、气象、应急等领域进行科研合作。

    门振宇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小学五年级时他与航模结缘,“学校没有开设航模课,我和好朋友就自己找机会接触航模。”一张木制器械的图纸都能让他兴奋地一连研究了好几天。由于父亲是司机,门振宇小时候经常陪父亲开车、修车,耳濡目染,对一些机械知识并不陌生。“现在想想,玩机械模型可以启发一个人对于智能产品的初期理解和向往,打开眼界,还真要感谢那时候淘气的自己”。

    大学毕业后,门振宇在公安部门工作了半年,但他觉得自己“放不下”对机械技术的喜爱,辞职离开了家乡。打工之余,门振宇先后自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自动控制、复合材料等相关知识,为研发无人机做准备。

    2004年,门振宇朋友的公司要用无人机为北京一高尔夫球场做测绘,找门振宇担任项目技术顾问,“这是从事无人机研发的绝佳机会”。然而不久,这家公司被收购,项目终止,门振宇只好又到海南找了一份新工作。

    2006年,不甘心的门振宇再次回到北京,成立了一个小团队,购买、改装航测飞机,拍摄商业图、地形图。但航测飞机成本实在太高,只要在20架次飞行内飞丢一架飞机,或是10架次飞行内摔坏一架飞机,都会亏本。

    意外总是不可避免,“飞机撞过山,掉过白菜地,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他回忆,有一次在山沟里做航测,为了抢在天气变化前完成任务,他们紧急采购了70多张三合板,再用胶布贴紧,花掉几千元,专门铺了一条木跑道,终于让飞机成功起飞,圆满完成了航测任务。

    在探索航测过程中,门振宇开始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研发、制造无人机。

    2010年,门振宇经人介绍,获得了与空间科学家姜景山院士合作研发无人机的机会。“计划是研发翼展7.5米、重量120公斤,可连续飞行24个小时的无人机。那时,能够研发生产同等规模无人机的民企还是不多的”。

    为了将该款飞机造出来,团队在北京通州张家湾枣林庄的厂房,没日没夜地研发。冬天厂房没有供暖设施,大家自己装上暖气片和煤球炉;请不起专业画图设计师,他们就请兼职设计师周末来帮着画图纸。

    最终,从设计图纸到首次试飞成功,仅用了5个月。“当时,姜院士夸我们是天才,这振奋了我们的信心。”门振宇说。

    2012年,恰逢淮北市城市转型发展、招商引资,门振宇决定回家乡创业。当地政府提供了800万元债转股协议支持和2800平方米免租金厂房,在贷款申请方面也给予支持。

    “刚回来时,有人质疑,认为我们几个是骗子,因为投资人、合伙人‘五花八门’,还有卖白酒的,能造出来飞机?”但大伙都憋了一股劲儿,在模具开发、程序编制等方面蓄力,积累技术经验。

    2013年,公司第一架民用无人机被北京一家公司采购。2014年,一个占地6180平方米的新厂房投入使用。“但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还有配套硬件和人员成本”。

    2015年,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半年多时间,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但团队30多个年轻人,不仅没人离去,很多人甚至自掏腰包,买来生产、研发急需的配件和材料。

    “我都担心团队要散了,没想到没一个人提钱的事,也没人抱怨。团队反而开足了马力,抢在时间节点前完成了任务。”门振宇回忆,2016年年初,他卖掉了自己一套北京的住房,预付款刚拿到手,就给员工补发了工资。“那次危机之后,我决定,一定要把公司办成‘大家的公司’”。

    天路航空团队中,航空专业科班毕业生较少,大伙来自各行各业。技术人员则来自汽车设计、太阳能厂模具设计、机加工设计等行业,还有以前从事白酒销售的人员在公司担任管理。

    34岁的苗艳武之前在矿上当技工,因喜欢玩航模,与门振宇相识。刚来天路公司时,苗艳武连铝合金焊接等基础技艺都不会。后来,门振宇手把手教苗艳武电焊和其他一些基础技术。苗艳武坚持每天7点到公司,晚上最后一个走,现在,他已是单位的生产、设计主力。

    在门振宇看来,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多元化,反而有利于汇聚创新智慧,收获“奇效”。“机械结构、电子、复合材料设计等一线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0%。大伙思维较发散,可以将其他领域的机械方案应用在飞机上”。

    “没有雄厚的资本,也没有最优秀的管理团队,更没有成熟的推广渠道,但我们靠着口碑和产品质量生存。”门振宇感慨。从2017年起,公司开始稳步盈利,到了2019年,公司可以“自给自足”。在一次竞标中,正因为设计理念新颖,天路航空把国内一个知名研发团队的方案PK掉,拿下了订单。

    “目前主要任务是完善现有项目,并做好高空救援机型等创新产品的研发。但眼下,技术人才和资金还是痛点。”门振宇说。

    平时,门振宇还担任淮北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关注青少年的航空知识和素养教育。他曾专门邀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来厂里实训,从绘图设计开始,参与无人机制造全过程。“我会一直坚持做这个项目,未来,哪怕只有小部分人真正入了行,我都觉得自己做的事有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实习生 彭羽妍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5月19日 07 版

直播带货不是万能钥匙
中国农科城里的博士创客
上海白领把乡村咖啡馆开在阳澄湖
航模“发烧友”也能造出无人机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