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5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两会新观察

大国小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王鑫昕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5月26日   02 版)

    5月23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一桩时隔近半个世纪的往事。

    当时,在陕北梁家河插队的知青习近平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质朴的陕北乡亲讲了几个心愿,第一个目标是希望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别管吃什么,半年糠菜半年粮也好。再进一步,吃“净颗子”,就是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第三个目标是“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在老乡看来,那几乎是“下辈子的愿望”。

    2019年5月7日,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摘帽”,革命圣地延安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当年陕北乡亲认为下辈子才能实现的愿望,早已成为生活日常。

    忆及这段往事,习近平说,“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全面小康社会将如期建成,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将在我们手中实现。

    实现现代化 “小康”主线贯穿至今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一直是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1979年,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一词描绘他心目中中国现代化的图景。当时,这个词怎么向外宾解释,还难住了翻译。

    这之后,“小康”是邓小平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坐标系。

    正是怀着对这一美好愿景的真诚向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规划了奋斗目标,明确了发展战略,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熟悉中国共产党党史,他说,1997年9月12日召开了党的十五大,大会报告首次提出了“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构想。

    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党的十五大报告作出判断:“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

    2000年10月11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则进一步宣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个文献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新战略目标。新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全国的奋斗目标都很明确,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李君如说,这10年间召开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两次大会报告的主题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者是旗帜和方向,后者是目标和任务。

    第一个10年,我们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严峻考验。李君如说,尽管一路崎岖,但由于我们始终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不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还是取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

    2010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那一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后一个10年全面建成小康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个10年,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十八大报告的题目也把过去一直使用的“全面建设”小康,改成了“全面建成”小康。报告中的小康社会有了全方位的概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要“小康”。

    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份报告还阐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对“小康”的新阐述。

    十九大报告指出,决胜期要打好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风险防范三大攻坚战。时至收官,尽管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会变。5月22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说,“十三五”规划包括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25项指标,有一些指标已经提前实现,到年底,通过努力,有一部分可以超额完成,有一部分可以全面完成,极少数可以基本完成。

    从改革起步到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就像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一根红线,贯穿至今。“现在我们即将走到一个新的起点。”

    有了全面脱贫,才有全面小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我国在对“文革”拨乱反正中得到的科学认识,建设小康社会,最初的目标是个经济问题,一个解决温饱的问题。到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我国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在庞大的10亿多人口中,我国当时84%的人每天的生活费,尚达不到每人每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起步时的大政策。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社会整体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贫富差距也开始拉大。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恪守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原则,随即,对落后地区和贫穷群众的扶贫工作提到了重要的工作日程。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小康起来,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分析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先富带后富要体现在后来者实实在在的生活境况改善上,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更不能让贫困人口通过统计数字“被小康”。“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要特别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道理所在。”

    在云南,有拉祜族、独龙族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他们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勐滨村村民李秀梅分享了家乡的变化,“村里的甘蔗产业从无到有,冬季马铃薯更是销到北京,腰包越来越鼓,乡亲们都说这好日子终于给盼来了”。

    李秀梅感受到的是日子红火起来的变化,更大的变化是,2019年年底,云南的拉祜族已经实现整族脱贫,还有其他8个“直过民族”也宣告脱贫,“直过民族”聚居区实现了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千年跨越”,云南剩下的两个“直过民族”今年也能整族脱贫。

    带着为全体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披荆斩棘,不断刷新世界减贫的历史纪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减贫成绩斐然: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作为这场战斗的总指挥,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始终走在访贫问苦的最前沿,足迹遍及一个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年的新年问候,他都惦念和牵挂着困难群众。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今年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座谈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举行,所有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都参加,中西部22个省份一直开到县级。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很多人记得,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展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

    让近一亿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百年目标”也就有了坚实基础。

    小康之道:以人民为中心

    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但这种小康是不协调、不全面、不平衡的。“甚至在较高发展水平的映衬下显得反差更大。”辛鸣分析说,如果我们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可持续问题没有解决,短板依然存在,就不能算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如果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后却发现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如果国家治理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短板不能及时有效补上,经济上达到的小康也只会昙花一现。”辛鸣说。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阐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李君如认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规律性认识,但过去一段时间有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异化为“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而不顾人民群众是否从发展中获得全面充分的实惠。在实践中,尤其在十九大以后,我们更清晰地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更高维度的发展思想,它成为我们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罗强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罗强每年都要邀请市民“摆一场龙门阵”,讨论的主题年年都一样——成都空气问题,这是市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政府在花大力气解决,老百姓是否满意,一定要听听他们怎么说”。

    在李君如看来,政府制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是以人民为中心,背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的这10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渐成共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验。

    在这次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的议政讨论也体现了这一思想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十四五”教育规划建议,他说建设世界教育强国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持。尽管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他提出了一揽子建议,包括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构建全民终身的教育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院长王金南说,天蓝、地绿、岸美、水清、土净都是美丽中国的关键“颜值”指标。他建议,在“十四五”期间设立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最终实现绿色强国、美丽中国。

    罗强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将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服务”,从“重居住”到“重安全”,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政府要以市民感受为导向,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努力满足市民的民生诉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王鑫昕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5月26日 02 版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视频会议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在团中央直属机关年轻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
代表委员热议:弥合数字鸿沟 补教育短板
大国小康
“团团微就业”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平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