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所知,近日,南方某省一所初级中学酝酿提高管理岗位津贴,拟将注册安全主任、级组长、科组长、班主任等提到850元/月,财务报账人员、教务员、宣传组长提到800元/月,专任工会主席提到500元/月,备课组长提到350元/月。
讨论稿发出后,有老师在该校工作群质疑:年初区政府为教师调资,升幅尚不超20%,学校管理岗位津贴的升幅却远超这一水平(从30.8%到100%不等),实在难以服众;有班主任立即反驳:每月850元的津贴合情合理。个中原因,在做或做过班主任的都知道。另有班主任揶揄,加到1000元吧,大家都来申请做班主任。拉锯中,两派意见都有多人附议。
在笔者看来,将班主任的津贴由500元/月提到850元/月,并不为过。甚至再略高于同档其他4个管理岗位的津贴,亦可接受。多劳多得,重岗重酬,不能口惠而实不至。毕竟,虽然号称“管理岗位”,但在上述管理岗位中,班主任是最少人愿意干的。津贴高到能引人竞争,那才具有长远意义。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学校管理体系的基层工作者,而且绝大多数是“兼职”。他们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除抓好班级的德育、安全、文化、宣传、纪律、卫生、体育锻炼等常规工作,还要负责会议、迎检、档案、节目、验收、募捐、收费等临时性事务,可谓工作量大,工作边界模糊。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初中班主任平均每天要用近5个小时来处理班主任工作。尤让班主任感到难承其重的是,他们成了学生安全责任的承担者,在学生安全事故中往往难辞其咎。“干不完的活儿,担不完的心”,成为班主任群体中的一种普遍情绪。
然而,与上述情形形成反差的是,班主任的报酬与实际工作量不相匹配。班主任津贴制度肇始于1979年,现行津贴标准因长期未更新,远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虽然在国家层面,2009年、2016年相继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但时至今日,全国范围内班主任津贴的平均水平,还不到班主任们期望值的三分之一。有学者因而建议,将标准班额的班主任津贴调整为本地区新入职教师工资的30%。
正是因为班主任工作头绪多,安全责任重,心理压力大,物质待遇低,所以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近年的调查均表明,多数校长认为动员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一个并非笑话的实际情况是:生二孩、竞聘学校行政职位,如今成了不少教师短暂或长期逃避班主任工作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方某省那所初级中学教代会表决时,班主任的津贴非但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提升,反而降到了800元/月。理由是,在年初区政府出台的绩效奖励方案中,注册安全主任、级组长、科组长等的系数高于班主任一个档次。
笔者想说,虽然大部分教师迫于管理压力或职称评聘条件,最终服从了学校的安排,但破解班主任岗位用人难的困局,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高扬班主任工作的道义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凸显班主任工作的物化表现。只有合理确定班主任津贴标准,完善班主任津贴构成,让班主任津贴与班主任付出相匹配,才能真正有效提高班主任岗位的吸引力。
(作者为一线教师)
陆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