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6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简历石沉大海 以致想“剔除”籍贯一栏

临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6月19日   02 版)

    持续两个月的网上应聘,让我相信疫情不会使所有人都找不到工作。同样,疫情给各行各业蒙上的阴影终将褪去。理想虽会受限,但我依然要奋力突围。

    作为来自湖北的2020届毕业生,我经历了一个多月居家隔离,中间又知晓考研失利。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各种物资驰援武汉,我暗自庆幸周边亲友无一感染,不免又为未来发愁。

    虽然找心仪的工作很难,但为消化考研失利,我报复性地投了很多简历,一度想只要有工作就不算失败。此前,我从未想过读研无望,更未曾想遭逢疫情。当时决定考研,是想从编辑出版专业“跨界”到电影行业,而疫情让我的理想历经摇摆。最终,我决定找个过渡性质的工作,暂别理想,“曲线救国”。

    摆在眼前的机会不多,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凭专业学历寻找对口工作最为稳妥。当时,每接到HR电话,我都会先表明湖北籍贯,询问能否接受,以免谈了太多,耽误双方时间。即便如此,很多简历依然石沉大海,以至于我一度想“剔除”简历的籍贯一栏。

    家中总有琐事缠身,我常常“身不由己”。例如,爸妈因蒸糊包子在厨房“大动干戈”,我还要腾出手辅导弟弟功课。夜深人静,家人进入梦乡,我忙里偷闲筹划求职……

    就这样一天天迎来武汉解封,然而求职的困难,却未随疫情形势减轻。左邻右舍被困乡下的探亲人开始陆续返岗,我却依然前程未卜。周围人都劝我备考公务员,同学间也似都弥漫着一股观望情绪。我倒觉着,不能让居家隔离变成自我封闭,总会有希望。

    居家隔离时,我曾给北京某公司兼职,那边曾许诺疫情过后到岗转正,但疫情硝烟中,我始终不能放下心。为防止找工作和学业冲突,4月我就大致完成毕业论文,和导师沟通后,将主要精力用于择业。

    北京是最能安放理想之地,也是考研目标院校所在地,我反复衡量过在北京的生存压力,比如租房价格、通勤费用,即便富余不多,但理想总归丰满。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大学室友的姐姐在北京工作,其因病就医的艰难生活,那种真实的私人叙述,让我开始重新评估未来的工作城市。

    最终结合各城市管控要求,我选定长沙,还干出版编辑工作。恰恰这时,我也得知北京兼职工作最后转正的可能性并不高。尽管未能从事最想去的电影行业,但在长沙众好友欢迎下,我预订住宿、打包行李、顺利入职,对未来依然有着美好畅想。

    尘埃落定的踏实转瞬即逝,枯燥重复的工作接踵而至。书本和实践落差大,一开始工作并不得心应手。戴着口罩,早出晚归,还要跟进论文答辩,常常公司加完班,到出租房继续夜战论文。加之水土不服,肠胃也常常“闹情绪”。既来之则安之,我并不愿意得过且过。我严格执行每个重复工作任务,闷头加班。

    如今这份过渡工作也“正式”起来,在和工作的“互虐”中,我积累了不少新知识,触及许多新领域,比如消费场所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影响人的消费欲。我意识到这份过渡性工作并非完全临时敷衍,凡曾经历,绝非完全无用。即使半年后继续准备考研或转行,也不一定意味着现在就自暴自弃。

    寓言故事“小马过河”中,小马问了一圈朋友,有的说水太深,可能被淹没,有的却说水很浅。在我看来,最终只有小马自己试水,方知深浅,也能掂量如何过河。这是疫情期间我通过摸索求职择业以后,生活给予的馈赠。

临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6月19日 02 版

在家“云答辩” 父母关掉了所有占用网络的终端
缺席毕业照的我们 被捕捉进幽邃的历史
简历石沉大海 以致想“剔除”籍贯一栏
北京没有0ffer 小城给了跨专业的我一份欢喜
漫步曾经封闭的校园 落寞里怀着对离别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