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0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生死缉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达 通讯员 杨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09日   07 版)

    入伍15年,武警云南某部机动四大队四级警士长李正飞大部分时间都战斗在查缉一线,和毒贩较量、周旋。

    他先后转战云南省7个重点州市,像一名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在形形色色的车辆、物品甚至人体中找到被毒贩藏匿的毒品,破译跨国贩毒的“密码”。

    一组数字见证了他的成绩:查获各类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80余人,缴获毒品287.8千克,收缴枪支24支,子弹两万余发……

    李正飞皮肤黝黑,身上有多处伤疤,每到雨季就会隐隐作痛。在查缉现场,他被恼羞成怒的毒贩用头盔砸过、用车撞过、用匕首刺伤过。因为断了毒贩财路,甚至有人在境外叫嚣高价悬赏“买他的人头”。

    虽然危险,但他从未动摇。“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他说,“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能让毒品流到国内毒害群众。”

    练就查缉毒品的“火眼金睛”

    在云南边境查缉一线,李正飞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是唯一一名被国家禁毒委表彰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的武警战士。

    在他看来,查缉毒品是一项与毒贩“斗智斗勇”的工作,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毒贩阴险狡诈,“会利用一切手段藏毒。”15年来,他曾在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物品内找到毒品,小到一颗纽扣、一粒药,大到一根木雕、一箱货物,被同事们称为“火眼金睛”。

    和他并肩查缉毒品11年的战友郑兆瑞记得,有一年除夕值夜班时,李正飞遇到一名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男子,他绕着摩托车转了一圈,摸了摸前后两条轮胎,随即判断后轮内藏有毒品。

    郑兆瑞非常惊讶,向他询问原因。“后轮的温度比前轮高,应该是藏的东西和轮胎摩擦造成的。”李正飞回答。经过检查,他们从摩托车后轮胎内查获了两千克海洛因。

    “查缉毒品需要有很深的功底,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郑兆瑞说,查缉毒品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苦差事”,不能一蹴而就,即使是李正飞这样的“大牛”也有青涩的过往。

    2004年,18岁的李正飞参军入伍,分配到毗邻“金三角”毒源重地,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缉毒先锋站”荣誉称号的木康边境检查站。这里地处中缅边境滇西保山至德宏的咽喉要道320国道,高峰时期每天有上万辆车接受检查。

    面对滚滚车流,刚刚从农村走进军营的李正飞顿感陌生,接连几次上车检查都不得要领,甚至见到待查验证件的女游客都会脸红。为了尽快胜任禁毒岗位,他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向老兵和干部请教查缉经验,记录毒贩惯用的藏毒手段、可疑人员的言行举止、车辆的活动轨迹、每种车体的结构……

    2005年是李正飞查缉事业的转折之年。一次上大巴车检查过程中,他发现一名女乘客双手微颤、面部表情僵硬、不敢和他对视,回答问题吞吞吐吐。于是,他仔细检查女乘客的行李箱,最终发现了1千克左右的海洛因。

    这是他第一次查获毒品。李正飞记得自己当时“特别激动”,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上小学时,他的一位远房亲戚到边境打工不幸沾上毒品,家破人亡,这让他从小对毒品深恶痛绝。如今站在查缉一线,他下定决心要竭尽全力阻止类似悲剧的发生。

    以李正飞名字命名的查缉法被编入教材广泛使用

    在四大队教导员朱勋万眼中,李正飞平时话不多,不爱高谈阔论,但工作起来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狠角色”。

    “我们这种工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都要钻车底、爬货厢,正飞不怕脏不怕累,特别能吃苦。”李正飞曾经的战友、中缅边境瑞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章凤分站执勤一队队长查应鹏说。

    查缉工作要搬动、检查大量的货物,执勤结束时李正飞往往累得精疲力竭。但他一有空就喜欢研究各种货物和车辆,从中寻找毒品的蛛丝马迹。

    李正飞记得,自己上岗几年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物流快递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狡猾的贩毒分子也开始利用物流手段运送毒品。在边境一线,如何遏制物流寄递夹带走私毒品成为一项新的执法课题。

    爱琢磨的李正飞开始研究起物流贩毒的整个流程。作为查缉人员,他首先要了解边境地区进口货物种类、出发地和目的地、运费等信息,从中筛选出可疑目标重点查验,此外,他还要对毒贩如何在货物中藏匿毒品进行综合研判。

    2007年6月16日,李正飞和战友对一辆货车进行检查时发现,长长的货单上有60个废旧电瓶,电瓶的收货地点也不正常。他立刻警惕起来,随即对货车进行重点检查。

    面对询问,尽管货车司机对答如流,但李正飞发现此人眼神不时躲闪,“似乎在隐藏什么。”他打开货厢,找到压在货物最下面的电瓶仔细检查起来。

    当拎起电瓶时,他忽然想起6月5日也有一辆货车运送过电瓶,但两批电瓶的重量有明显的不同。他拆开其中一个电瓶,一块块黄色包装纸包裹起来的“金砖”冒了出来,打开一看,全是白色粉末。

    “有了!”李正飞兴奋地招呼同事检查,果然,这一批“金砖”就是海洛因。他们当场将货车司机等4名犯罪嫌疑人制服,总共缴获海洛因28千克,这也创下了他个人一案查获毒品数量的纪录。

    从那以后,李正飞更加注重研究查缉流程、货物包装、收发货地址、手机号码真伪等细节问题,逐渐摸索出毒贩用物流方式走私毒品的规律。“后来我只要看一眼面单跟货物,就能大概判断出是否藏匿毒品。”他笑着说。

    李正飞的深厚“功力”也让战友们啧啧称奇。2009年,这套方法被支队、总队命名为“李正飞物流寄递查缉法”,并编入查缉教材,在部队内外查缉一线推广应用。

    联合国禁毒代表团成员为他竖起大拇指

    除了勤奋吃苦、善于总结,心细如发也被李正飞视为查缉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在查缉现场,我们要察言观色、望闻问切,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他经常这样告诫带教的新兵。

    2009年,李正飞检查乘客证件时发现,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行李中有5捆粗麻绳。经过询问,该男子自称是一名电工,绳子是用来拴电线杆的。“按说电工用的麻绳应该很旧,但是这些麻绳是崭新的,根本就没用过。”李正飞决定仔细检查这5捆可疑的麻绳。他打开麻绳凑近鼻子,隐约闻到了一股酸腐味,扒开绳子上的麻线,一截透明的塑料薄膜立即露了出来。经过检查,这是一根用塑料薄膜制成的细绳,里面填满了海洛因,一共两千克。

    用水果藏匿毒品也是贩毒分子的惯用伎俩。李正飞先后从木瓜、菠萝、柚子、桔子等水果中数次查获毒品。“毒贩一般是把水果内部掏空,藏进各类毒品,再用胶水或者牙签还原果皮。”据李正飞介绍,几年来,他总共从水果中查获海洛因、冰毒等10余千克。

    他还查缉过多起人体带毒的案件,通过仔细观察嘴唇状态、是否有味道等特征锁定重点人员。“我们检查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能让毒贩有可乘之机,否则受毒害的就是群众。”他说。

    李正飞还对各型车辆的构造了如指掌,对容易藏毒的部位更是了解得一清二楚。2014年10月,联合国派出的尼泊尔禁毒代表团十几名官员到查缉现场参观,正好赶上李正飞搜查一辆可疑轿车,检查到仪表盘时,他利用查缉工具搜出两大包冰毒,总共1.6千克。

    “Very good!”看到李正飞查获毒品的场景,代表团成员瞬间围成一团,朝他竖起大拇指,并主动邀请他合影,这成了他查缉生涯中难忘的一刻。

    拒绝金钱美色诱惑,不惧人身安全威胁

    2018年,随着军队改革调整,李正飞成为武警云南某部四级警士长。对他来说,“改变的是哨位,不变的初心。”

    经过多年努力,他在查缉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被上级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禁毒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缉毒标兵”等多次,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但在毒贩眼中,这名屡屡查获他们“摇钱树”的军人就是一颗“眼中钉”“肉中刺”。

    很多毒贩尝试贿赂、色诱他。有一次,一名女嫌疑人看他想要搜查货物,连忙把他拉到一边,直接从包里拿出一叠钱往他口袋里塞,言语轻佻。“你这是干什么!”李正飞立即严词制止对方,迅速将其和货物查扣。

    “点点头,钱不愁,挥挥手,一栋楼。”这句流传在战友中间的玩笑话道出了查缉一线人员面临的诱惑与风险。在禁毒斗争中,李正飞共拒贿40余次100余万元,经受住了重重考验。

    见贿赂、色诱都不成功,贩毒分子便露出了狰狞的面目。2010年,李正飞带领人员检查一辆摩托车时,司机见事情即将败露,趁其不备将头盔砸向李正飞头部。虽然鲜血直流,但李正飞忍着疼痛追出50米,将企图逃跑的嫌疑人制服。最终,他从摩托车保险杆中查获冰毒1.2千克,成功查破全国首例摩托车保险杆藏毒案。

    2011年9月,李正飞正在执勤时,一辆轿车向查缉点疾速驶来,企图冲闯关卡。由于车速太快躲闪不急,他被撞飞3米多远,昏倒在地,手脚多处被撞伤、擦伤,左手小拇指当场折断。

    事故发生后,李正飞被立即送往医院,身上、头部多处留下后遗症,左手小拇指严重变形,至今无法伸直。那一次,他和战友查获海洛因2.4千克,抓获犯罪嫌疑人两名。

    从事缉毒工作多年,李正飞身上留下了十几处伤疤。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想过退缩。“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他默默念出了牺牲战友的姓名:甘祖荣、徐胜前、白建刚、姚元军、陈锡华、杨军刚……

    虽然只有3岁,但李正飞的儿子已经懂得了牺牲的含义。“爸爸,你千万注意安全,千万不能牺牲,不然我和妈妈还有奶奶怎么办?”在电话中,他经常以一个大人的口吻,用妈妈教的话嘱咐爸爸。

    每当这时,李正飞总觉得鼻子酸酸的。干满16年后,他即将告别心爱的军营,退伍回到家乡。他希望陪在妻儿身边,却又舍不得这份事业。

    “我希望回去后继续从事和查缉相关的工作。”在李正飞眼里,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不管有多大风险,都值得坚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达 通讯员 杨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09日 07 版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生死缉毒
骑兵突击
“太平洋威慑倡议”在威慑谁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