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各地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并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鼓舞基层干部群众信心。
当前,全国防汛进入“七下八上”阶段。各地在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同时,不忘农时,及时帮助农户抢收抢种补种,全力做好农业生产,将灾情影响降到最低。
“农业部门及时为我们送来了种子,还指导我们翻耕补种,心里踏实了。”连日来,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种粮大户陈红军忙着对绝收田块翻耕补种。
陈红军今年承包了100亩农田种水稻,洪灾导致约50亩绝收。头几天,当地农业技术专家给他送去了免费的种子,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恢复生产,让他看到了希望。
“粮食生产和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也是我们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在做好防汛救灾的同时,我们要千方百计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农村‘战略后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长惜说。
他说,水退人进,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湖北多地积极开展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及时上足人力、机械,调配农资,启动了救灾种子调运程序,落实“早翻秋”种源350万斤,可补种88万亩左右,还派出专家组,现场指导一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改种复种。
在江西,各洪涝灾害重灾县正在抓住无雨时段迅速进行早稻抢收,对没有机收条件的倒伏田组织人力进行人工抢收抢割,尽可能减少产量损失。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李明说,本次汛情早稻受灾最为严重,且汛情期间正值早稻收割的关键期,做好早稻抢收抢烘工作是当前防汛救灾、恢复生产生活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晚稻种植,做到水退到哪里,抢种补种就到哪里。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对黑土地保护提出新要求,也让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备受鼓舞。
“总书记的话让我们这些长期扎根在基层、共同为黑土地保护默默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感到非常振奋。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养结合、保护为先、科技为主、逐步恢复的策略,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高强说。
进入7月下旬,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泉眼沟村地里玉米长势良好。当地种粮大户张文迪承包了420公顷玉米地,每公顷产量约2.4万斤,每年向社会供应优质商用玉米1000多万斤。
他告诉记者,主要通过免耕技术等保护黑土地,秋天将全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春天免耕播种或条带耕作后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玉米长势更好。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也正是我们努力实践的。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张文迪说。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表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贡献力量。
“庄稼都起来了,挺好!”这些日子,眼见着地里的庄稼长势越来越好,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玉新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麻玉江终于放下了悬着的一颗心。就在一个月前,合作社还有约20%的地块受涝,部分秧苗枯黄。
麻玉江说,事在人为,村里组织好几台水泵排水,加上最近天气晴朗,算是打了个“翻身仗”,现在玉米长势比去年还好!
“种地有奔头,致富有信心。总书记的嘱托,让大家干劲更足。现在看,只要后期没有大的灾害,肯定还是一个丰收年。我有信心,一定不辜负总书记希望,再接再厉种好粮,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他说。
(记者齐中熙、孟含琪、杨喆、侯文坤、姜刚、张紫赟、吴慧珺、姚子云、阳建)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