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文化观察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神童正在批量生产

张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28日   09 版)

    孩子并没有真正的决定权,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走上了父亲设计的道路。

    ---------------

    南京12岁男孩何宜德,因为要宣称“硕博连读”,再次成为新闻人物。去年,他通过考试获得南京大学自考大专学历。在他自考的课程里,并没有英语、数学这些真正有难度的课程,他的“硕博连读”如何进行,还是一个疑问。

    这位何宜德是一个名人,他3岁的时候就因为在雪地上裸跑而出名,当然,这离不开他的爸爸在后面助推。他的父亲(被媒体称为鹰爸)曾是一位物理老师,后来辞职创业,儿子是自己的试验品,也是自己的“产品”。儿子的每一步“天才行为”,至少都是一次成功的网络策划。

    互联网时代,一切夸张的东西都可以赢得关注,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位何宜德的种种“天才行为”:“6岁写自传”(6岁的孩子有什么好写?),“7岁3次穿越新疆罗布泊”(当然都是老爸带着),“给外国元首写信”(也不知道对方收到没有)。种种“天才”,都简化为一个“年龄+奇迹”的模式。如果我们能够对括号内的内容多加思考,“神童”的光环就会褪色。

    如果我们把这些都理解为一般的互联网“炒作”,也就过于简单了。事实上,鹰爸对儿子的每一次“包装”,背后都有一个“营利模式”。他鼓吹儿子玩户外厉害,是因为他自己的教育公司也涉及这方面的培训;还有编程和机器人游戏,也可以招生。这样,儿子就不仅是一个“产品”,也是代言人。

    与何宜德类似,浙江慈溪也有一位天才少女岑怡诺,她的简历包括,“一天能写300首词牌,一天能写3000首诗,15000字小说”。在网上能看到她演讲的视频,声嘶力竭鼓吹成功,和媒体曝光的传销视频差不多。据媒体报道,她家里曾花不少钱让她跟着姬剑晶学演讲。

    这位姬剑晶是“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学生。据姬剑晶公司透露,16岁的岑怡诺现在已经开始招生教演讲,每人收费5000元,她的目标是花半年时间购买价值200万元的玛莎拉蒂——这种宣传本身就是他们的套路,当初姬剑晶给自己的标签是“全国最年轻的劳斯莱斯车主”。这样的称号毫无意义,但是他们看重的是这种名车和财富对公众的刺激效应。

    互联网时代,关注(流量)本身可能就意味着效益。神童身上的“神迹”,会自动成为流量的爆点,人们甚至会自动过滤掉质疑。何宜德在2019年就拿到了“自考文凭”,但是在2020年,人们仍然像看待新的“神迹”一样,去膜拜他的“南大毕业”。如果在网上展开搜索,要翻好几页才能看到几年前媒体对“鹰爸”教育方式的质疑——破除“神迹”的努力并不太受欢迎。

    何宜德和岑怡诺,只是新一波神童的代表。互联网给包装神童插上了翅膀,“新型神童”,并不需要和普通孩子展开“过硬的较量”,比如同做一套题,考个更高分,只要你炮制一些“神迹”(常人做不到的事),能够吸引眼球,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是让更多家长看到“向神童学习”有利可图,岑怡诺开200万元的玛莎拉蒂,也许模仿她也可以——能够变现才是成功。最终,神童成为一种批量生产的产品,一个畸形的教育产业链也正在形成。我们在各种培养“圣人”“天才”的违法办学中,都能找到那些焦虑的、想让自己家孩子赶紧“神起来”的父母的身影。

    这种批量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是损害掉这些“神童”的个性。即便是最近风头强劲的这两位,言谈举止也更像是一个“小大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些还在“辅导班”里的神童苗子,前景就更加暗淡。这真是一个悖论,很多父母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特别的,为此甚至不惜违反义务教育法,让孩子脱离常规课堂,走进成功的“火箭”,但是最终他们得到的可能仍然是一个批量制作的“产品”。

    我们不能假装客观地认为“只是生意,无可厚非”,因为作为整个产业链“核心”的儿童本身,不但是可怜的,也是无辜的。孩子并没有真正的决定权,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走上了父亲设计的道路。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小伙伴们的日常陪伴,被父亲看管起来。他们可能是“成功”的,但是作为父亲的“产品”,未必是幸福的。

张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28日 09 版

第一次的离别,教会了我们什么
导演张晓波:《三十而已》里的女性都在寻找“另一个自我”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神童正在批量生产
上影节如约而至 电影仍然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