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文艺女青年的线上仪式感生活

白简简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31日   02 版)

    身边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大概因为我是博物馆、美术馆的常客,熟悉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不会错过电影院上映的热门电影……如果这些算文艺的话,我就勉强承认这个身份吧。

    然而,2020年过去了7个月,我却始终蜗居在北京东五环外的出租屋内,没有怎么出过门——就算出门似乎也无处可去。虽然影院、博物馆已经限流开放,但在疫情之下,人们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尚需时日,业余文艺生活也不像工作、吃喝那么“刚需”。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想,因为疫情,文艺生活也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众所周知,去电影院看电影,除了感受精良的视听效果,还包含着一种仪式感。和谁去、观影后讨论,甚至看大片时吃的爆米花,都可以成为这项活动的组成部分。虽然每年影院上映的电影限于数量和品类,只是我观影的一部分,但自己在家看,终归缺了点什么。

    有一天,我发现了一种方式:在某视频网站,有“邀好友一起看”的功能。我创建一个“影厅”,再把邀请链接发给好友,他们就能进入这个“影厅”,与我同步观看。一个厅限10人,播放进度由我控制,最关键的是,软件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自带聊天功能,如果屏幕前的人自备爆米花可乐,就假装在电影院私人定制的“VIP影厅”吧。

    就这样,在一个周末的晚8点档,我在朋友圈招募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同欣赏了梁家辉主演的《情人》。在那么大的北京,能和你跨越几个环一起约电影的都算“生死之交”。而这样的观影方式,反而让我拥有了几个以前由于“地理隔离”而从未约过电影的朋友。在观影后的讨论中,对这部看了又看的经典老片,他们居然还能发现新的点——比如,女主的草帽有网店同款。

    除了电影院,多为室内场馆的博物馆、美术馆,也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文化场所之一。博物馆大多推出了线上展览,制作不可谓不精良,但坦白讲,屏幕上的二维图像,终究无法和身临其境的展厅空间相提并论。尤其是面对一件历经千百年时光的文物,不站在它面前,是不会有“对话”感的。

    但是——对的,我又要转折了,不要揪住无法弥补的缺陷不放,对线上展览,观展角度不妨从“体验”,转变为“学习”。当然体验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这里所说的学习,更偏向于理性的分析、总结。

    线上展览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限时、不限流,只要你愿意,只要不停电断网,看一天也可以。而且每件展品往往都有高清无码大图——清晰度是你在现场用肉眼看都无法达到的,以及详细的背景介绍——你还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这样一场展览认真看下来,就像是上了一堂完整的课程——没记住没关系,我们可以再看一遍。

    现在,博物馆已经陆续开放,有的线上展览同时在线下陈列。当我走进屏幕上熟悉的展厅,这种“体验”相比初来乍到时的新鲜感,又多了一种“看山还是山”的胸有成竹和豁然开朗。

    相比电影院和博物馆,书店算是开业较早的,只是去的人不多。北京的书店还开通了“外卖”服务,我不光一日三餐仰仗外卖小哥,连“精神食粮”也能让外卖小哥投喂。曾经实体书店吸引我的主要是书店营造的“现场感”,以及能翻一翻这本书到底在讲啥,而“外卖”让我看到的是书店在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

    疫情对线下文化活动的影响正在慢慢减弱,而疫情期间诞生的新事物,有的或许能保留下来。现在的我,看着出版社的直播买书,买出了“抢货”的新感觉;在“私人影厅”和朋友一起看电影,顺便举办观后讨论会;博物馆还是要去现场的,但去之前和之后,都可以在线上学到更多……疫情改变了生活的样子,却留下了努力生活的影子。

白简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7月31日 02 版

疫情改变了世界 我们留下努力生活的影子
放低身段,弯腰托起原本稳稳的幸福
去哪里安放“空巢青年”的孤独
启动人生B计划:重构安全感
文艺女青年的线上仪式感生活
当浪荡天涯暂停于大理的植物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