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与时间赛跑、和病魔较量。
这群逆行者中,有年逾古稀的抗疫老兵,也有甫出校门的白衣“后浪”;有新婚就分别的小夫妻,也有不能在生病的父母身边尽孝的儿女……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冲在最前面,用专业知识,用忠诚、担当和奉献护佑着人民的健康。
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控处处长李六亿在今年北京大学的云毕业典礼上所说,医生们筑起了守望相助的防护网,在病毒的严寒中举起了暖心的火把。
初心的坚守者
接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采访电话时,李六亿正在新疆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从1月21日奔赴武汉,到4月11日转战绥芬河,5月14日到达舒兰,6月4日回到北京继续抗疫,再到如今的新疆,对于这位感控老兵来说,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战场。她要做的,就是围绕患者和医务人员这两类人群,做一系列工作,降低他们感染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一些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抗疫一线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快速提升感染防控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解决防控物资短缺?找到这样一个答案,是感控人的责任。这使得感控人肩负了更重大的使命,也让感染防控这一职业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感染防控是个“冷门”专业,几乎没有多少人知晓。“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要坚持、坚守,为之奋斗终生。只有这样,当祖国需要时,我们才有能力、有担当,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六亿说。
学生时代的李六亿非常想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直接参与到对患者的救治中,但她阴差阳错成了一名感控医生,也是我国感染防控领域的第一个研究生。李六亿说,坚守初心,就是成功。
初心是什么?
治病,救人。
实现初心的路径不是只有做临床医生这一种。从业30多年来,李六亿对自己的职责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控医生如果采取一种措施、落实某项政策可能会惠及一群人”。
时间印证了她的信念。在3月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援鄂医疗队的4.26万名医护人员零感染。在后来的援绥、援舒兰,包括北京抗疫工作中,医护人员都实现了零感染。
耀眼成绩的背后是感控团队日复一日的细致工作。李六亿介绍,在武汉工作时,每一支医疗队上岗前,感控团队都会对他们进行感染控制和自我防护方面的培训,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在李六亿的记忆中,那段日子经常要和时间赛跑。通常,医疗队下午到武汉,晚上就要开始救治患者;如果晚上抵达,第二天凌晨就要参与救治。时间紧急,感控团队也要争分夺秒地对医务人员进行救治前的培训,李六亿经常晚上9点、10点接到培训通知。
医护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呼吸科、感染疾病科的,但更多的是从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其他科室抽调过来的,不是特别了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措施。每当听到医护人员说“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的时候,李六亿备受鼓励的同时也感觉重任在肩。“面对这样一种新发传染病,一些防控措施还在探索中,采取某种措施是需要我们有一定担当的。我们得一只眼睛关注患者、医护人员,另一只眼睛盯着疫情的进展,对这种新发传染病的新的认识,要求一旦发现了对防控有用的知识,就尽快地应用于临床”。
在疫情一线,感控团队往往最先抵达、最后撤离。要在病人住进来之前对病房进行改建;与医务人员并肩战斗;患者康复、医务人员撤离后,感控医生还要留下来研究如何对病区进行消杀,使其恢复常态。
“大家通过电视看到的是抗疫工作的有序以及获得的成功,这是各行各业的人默默付出和努力的结果,我们也是其中的一环。一路走来,我们更坚定了做好感控工作的心。”李六亿说。
健康的守护神
夏金根几乎每天都要进行高风险操作。
帮患者吸痰、辅助建立人工气道,还要每天评估患者气道,了解气道里分泌物的量、颜色和性状,以便采取一定措施帮助患者排除口咽部一直到下呼吸道里的分泌物。
夏金根是国内最早培养成长起来的呼吸治疗师之一,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呼吸治疗师这个新兴而又十分重要的职业成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可靠力量。他们,被称为“离病毒最近的人”。
“我们工作的核心就是保证患者呼吸和气道的安全,一旦患者有所好转,要加强对其呼吸功能的康复锻炼,帮助他们尽早脱离呼吸机。”夏金根说。
他还记得和同事们刚到武汉转运患者时的情景。那时要转运一个患者是非常困难的,医院里已经做好了分区,要转运患者做检查,医护人员必须把患者推到病房楼外。带着注射泵、氧气瓶、呼吸机,还有各种监护设备,相当于把整个ICU的所有设备都搬出去,并且推着这些设备在室外走一两公里。
守护群众健康离不开扎实的专业能力。夏金根介绍,对于呼吸治疗师来说,目前没有规范的培训,更多的是依靠自己摸索,查文献,在临床中不停地规范,一点一点提升能力、积累经验。
比如,呼吸机是ICU里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设备。呼吸治疗师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经常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不然可能引发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增加病死率;对患者气道的管理不能依赖用药,而应该想办法把气道中的分泌物清除出去,把气道管理做得更细致;给患者戴上无创呼吸机后,要有人在床旁盯着,检查面罩漏不漏气,帮助患者咳痰;患者做气管插管,给气囊打多少气也是有严格要求的,打多了就容易导致气道黏膜缺血坏死……“简单的一个操作就能影响治疗的效果。”夏金根说,必须有责任心,才能把临床工作做好。
每当看到患者嘴里插着管子,还冲医务人员竖起大拇指,或者微笑着摇摇手,夏金根觉得做医生“真是挺好的”。
心灵的疗愈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援鄂医疗队副队长葛庆岗分享过几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片段。
1月26日晚上,医疗队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武汉机场。冬天的武汉非常湿冷,空荡荡的机场里只有这一架专机。落地后,医疗队马不停蹄赶往他们的主战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那里都是奋战多日、疲惫、双眼中充满着血丝的同行,空气中还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医疗队员们难免紧张、害怕。
到达驻地,召开国家医疗队紧急工作例会,讨论隔离病房的改造。“同济医院曾晓勇副院长嘶哑着嗓子忙碌着,栗护士长带着大家楼上楼下奔跑着,领呼吸机监护仪、输液管等物资设备,这一幕幕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葛庆岗说,“从乔杰院士到普通一线医生护士,从大到最危险的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等治疗,小到生活护理洗头洗脚,医学的传统和传承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
同事、同行们无声的行动给了医疗队员力量,安抚了他们焦虑的心情,队员们很快就进入“战疫”状态,并且将这份爱的力量传递下去。
有一天,一位患者对医疗队员说,我住院好几天了,特别想吃热干面。医疗队员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一天后从驻地带了一份煮好的热干面,同时手写一张卡片:“北京炸酱面希望武汉热干面早日康复。”之后,医疗队员们用自制的彩纸剪切绘制出了大量的交流鼓励卡片,以此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医护人员每天都会到病房里跟患者面对面沟通交流,解释病情,也及时发现了很多患者的顾虑。一个女患者家里有个4岁的孩子,由于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不愿意吃饭,她很焦虑,无心治疗。医护人员就跟这位患者谈起了自己离开家里1岁的孩子来到武汉支援的经历。两位母亲倾心沟通让患者慢慢打开了心结,开始配合治疗。
疫情慢慢得到控制,爱心仍在各处传递。
家国情怀的传承人
“爸爸,医院派你去武汉工作,你能拒绝吗?”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李刚驰援武汉的前一天,女儿认真地问他。
李刚并没有告诉女儿去武汉是自己主动报名的。关于这个问题,李刚到武汉后才写信给女儿,郑重地告诉她:“国家有难需要我,我必须挺身而出,肩负起一个中国医生、中国男人应尽的责任……我能理解你和妈妈对我的担心,但是,请你们放心,我们医疗队有完善的防护物资、科学的操作规范,我会严格按照要求执行,一定有信心做到‘零感染’……”
李刚还把在武汉工作的经历和见闻写给女儿。
在李刚管辖的武汉光谷方舱医院里,有一位小患者,今年10岁,和他的女儿一样大。在住院期间,每天都坚持学习功课、写字画画,还照顾在同一病区住院的妈妈,医护人员都很喜欢他,送了很多零食给他。和妈妈同时出院的那天,他写了一封感谢信,称医疗队员是“最可爱的人”。
李刚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女儿听,告诉她:“除了我们前线的医务人员,全国上下十几亿中国人,能够顾全大局,牺牲个人一时的自由,居家隔离,配合防疫工作,也为控制疫情作出了贡献。这样看来,我们中国人都是‘最可爱的人’,也包括你哟!”
李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在武汉看到了无数舍生忘死的劳动者,有医务人员、警察保安、社区干部、环卫工人、志愿者……他们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各种方式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他们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这些平凡的英雄,是我们国家真正的力量”。
住在方舱的轻症患者,有的高龄生活不便,有的并发基础疾病,有的过度紧张焦虑,有的刚一进来就失眠要回家……对他们来说,医护人员提供的心理上的安慰和关怀作用甚至大于医疗上的救治。
在方舱接诊第一位患者时,李刚就对他说:“生病了很不幸,方舱的条件没有家里舒服,人也很多,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基本的生活设施都有,我们一起努力。”在李刚看来,“武汉人民的觉悟是非常高的,大多数患者非常理解,会说‘我们在这治病有什么不行的,你们不也是在这工作嘛,还穿着隔离服,我们这算什么困难呢。’”
有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互加了微信,有的把在方舱里的生活、治疗情况,发朋友圈介绍给外面的亲人和朋友,让他们不用太担心。还有的年轻患者,成立了临时的志愿者队伍,帮助护士给其他患者搬运食品、发放资料,他们甚至提前邀请医疗队员,等疫情过去,到家里做客。
李刚说,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每一个平凡人的力量汇集成了一股不可战胜的爱的力量。自己和女儿书信互动,正是传播这种正能量。“我希望她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有国才有家。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们不能沉默,不能独善其身,应该无条件地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只有怀着对国家的真情实感,才能自豪地做一个中国人。爱国,不只是说说而已”。
离开方舱的时候,患者都会专门来到医护人员跟前,除了表达感恩、感谢之情,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你们的样子。”
“其实,我们医护人员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李刚特别想对患者们说:您不必记得“我”是谁,但是您一定要记得“我们”是谁。“我们”是认真履职的中国医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