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08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听家乡号召 在沟里掘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8月18日   07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自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布楞沟,35岁的东乡族青年马阿力木再也没想着离开。20多年前,为了生存,年仅14岁的马阿力木迫不得已离开家乡;如今,他下决心要安下心来,创一番事业。马阿力木觉得,“家乡变了,充满了希望”。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一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一度是当地最偏僻贫困的村。“那时,村里没有学校,要上学就得翻越大山,走几十里山路。”到了上学的年龄,马阿力木和村里很多小伙伴没能上学,整天在大山里游荡。

    年纪大一些后,马阿力木开始跟着父母上山劳动。布楞沟干旱少雨,农民辛苦劳作,收成却十分有限,很多人家生活贫困,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真正感受到生存的压力,是马阿力木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马阿力木是男孩中的老大,生活的重担一下压在了他的肩上。可在布楞沟,再辛苦劳作,也难以维持基本温饱。1999年,只有14岁的马阿力木选择走出大山,“只有出去才能让一家人看到希望”。

    经人介绍,马阿力木来到兰州的一个土建工地,没念过一天书的他只能干搬砖、扛沙子、搅拌混凝土之类最辛苦的活儿。勤劳又能吃苦,几年下来,马阿力木除寄一部分钱补贴家用,自己也攒了一小笔钱。东乡农村有养羊的习惯,也带动了一批以贩羊为生的小生意人。听说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农村大量养羊,也有老家羊贩子在河西地区贩羊,2008年,马阿力木开始尝试做羊贩子,“运气好了,一只羊也能赚上百块”。

    做小生意比干小工轻松一些,可做买卖与人打交道需要动的脑子也多,马阿力木逐渐意识到没读过书给自己造成的障碍,从那时起,他开始努力学习,识字、写字,练习简单的数学计算。

    常年在外,马阿力木也在关注着家乡的发展。2013年,布楞沟进入新纪元。当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并留下了“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殷殷嘱托。

    很快,沉睡了千百年的布楞沟醒了。由中石化援建的水泥路开始动工;异地集中安置的新农村开始奠基;世代盼望的自来水翻山越岭铺设管道;幼儿园和小学校开始新建;一条链接东乡县城和外界,横穿布楞沟村的二级公路开工新建……

    “布楞沟要发生巨变。”这是2013年回老家时,马阿力木个人的强烈感受。他决定留下来,不去外面奔波,就在村里找机会、谋发展。

    刚开始,看到村里到处都是工地,给的工钱也不错,马阿力木就在家门口的工地上干活儿,“每天都能回家,和家人在一起”。

    随着时间推移,一个新布楞沟村在大山深处展露新颜;平整的水泥路修到了村头,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搬进了集中新建的新农村,清亮的自来水通进了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新建成的学校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联通外界的二级公路在村里专门修了服务区……

    布楞沟在变,马阿力木的思想也在变。在村里务工那几年,他积极学习,通过移动互联网了解外面的信息。听说黑枸杞行情好,他尝试在村里种枸杞,由于市场行情大幅波动,虽没挣到多少钱,但他对市场经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村里办起了扶贫车间,他第一时间让妻子报名在扶贫车间上了班;村上开办幼儿园,他第一时间给孩子报了名。“一定要大胆尝试、探索新事物,有行动,加上不断学习,就会有未来。”马阿力木说。

    去年,村里决定发展集体产业,尝试木耳种植,马阿力木第一个响应号召。木耳种植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需要技术培训,马阿力木和妻子报了名,被村上选中,前往临近的那勒寺乡参加集中培训学习。

    “温室大棚的温度如何调?如何浇水施肥?怎样采摘……都有讲究,是很精细的工作。”今年4月,马阿力木和妻子培训结业回到布楞沟村,和村委会一班人开始筹划木耳产业发展。在帮扶单位中石化的支持下,他们很快在山沟里搭建起了6个木耳大棚,开始尝试培育木耳,时常请专家前来指导。

    “第一茬是我们根据所学进行实地培育,请专家来指导,培育成功后,再由我们指导大伙儿来培育,要吸引更多农户参与木耳产业发展。”自从大棚开始运转,马阿力木和妻子就每天都在大棚里上班,及时掌握温度、湿度,根据木耳生长情况进行科学培育。目前,第一茬木耳长势良好,就等采摘上市。

    “山区的木耳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有了种植黑枸杞的经历,马阿力木更加重视市场调研,据他实地考察,本地产木耳因品质好,深受消费者欢迎,一斤能买到60多元,不愁销路。

    “在布楞沟的大山里还能种木耳,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高山乡人大主席马如福对布楞沟村的一切都很熟悉,如今,看到马阿力木和妻子带着群众种木耳成功了,村里发展集体产业有了希望,不禁感慨万千。

    “路通了、水来了,沟里也有了互联网,人人都可以上网学习、了解外面的世界,布楞沟再也不封闭了。”马阿力木决心不断学习,把木耳种植技术掌握好,传授给更多的农民,大伙儿一起投身这个富有“钱景”的产业,一起致富奔小康。

    昔日苦瘠甲天下,如今彻底变了样。近年来,前来布楞沟村观摩学习的人越来越多,马阿力木又有了新想法,要开一家农家乐,“让来的游客能品尝地道的东乡农家宴”。他已经找了一块空地,就等相关部门批准,尽快启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8月18日 07 版

开源文化用成就感凝聚工程师的创新力量
回乡创业6年,我其实是农民+欠债人
听家乡号召 在沟里掘金
图片新闻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把论文写在扶贫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