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人来说,医生是非常好的职业。有科学、医学历史记载以来,医生一直都是整个社会重要的支撑。医生能够通过救助患者、治愈疾病实现个人价值;从大的方面来看,医学发达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说。
陆林表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技进步,都离不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每一次现代医学的重大发现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得益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科学家在短时间内就明确病原体,并迅速分析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为赢得这场无声的战役取得了至关重要的先机。他认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医者是发展现代医学的重要一环。
30多年前,怀着对救死扶伤的憧憬,陆林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临床医学这一专业。陆林为自己当初选择从医而倍感荣光。他寄语青年医生:要抱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坚定决心投入医学事业,为除人类之病痛竭尽全力。
在陆林看来,作为医生,首先要有精神和心理上的准备,他勉励青年医生锤炼过硬的专业能力,付出时间和精力在学习和工作上。
今年5月,陆林前往武汉指导当地疫情后心理疏导和康复工作的开展。他深深感受到了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医生们挺身而出救治患者的担当和奉献。“训练有素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从医很辛苦,在灾难面前医生甚至要像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化作武器,拼尽全力与病毒和死亡抗争,‘争夺’生命”。
“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不仅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对生命的关怀与敬畏。医生是一个讲究人文关怀的职业,要对人充满同理心、同情心和慈善心。”陆林说。
晋代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陆林把这句话解释为医者应当是仁爱之士,聪明达理之人,并且秉承廉洁淳良的品性。“在医生的执业生涯中,更多的是面对患者,而不仅仅是疾病。一名好的医生应该做到的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评估中心主任石川是国家卫健委最早派到武汉的6名精神科专家之一。他关注到,心理热线常常接到群众关于躯体疾病的问诊。民众不知道什么情况要寻求躯体科医生的帮助,什么时候该寻求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帮助。
石川表示,这就要求青年医生担起宣教的责任,唤起整个社会的重视。让大家客观面对疾病,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和精准服务,减少资源浪费。“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在大的灾情、疫情下和平时的诊疗模式有所不同,不能等着患者来找你,要有序地主动出击。”
石川始终强调做好医生工作,首先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病房里,放在患者身上,多了解患者不同的症状。症状不会跟书本上如出一辙,一些患者有变形表现、等位症状,需要医生精准识别,拓展知识谱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石川认为,心理沟通技巧、精神检查技能是精神心理科医生需掌握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此外,如北大六院的院训“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心理科医生在生物学基础上要有更深的功底,探索和理解精神现象的生理学基础。
“做好一个临床医生、能看好病是所有精神心理科医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但是作为省级乃至国家级具有一定引领地位的医生,不能仅仅如此,还需要更多的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探讨疾病的本质,形成新的治疗方法,在科学研究上,还需要青年医生有一定的责任和担当,做‘领头羊’,促进学科发展。”石川说。
石川希望,选择精神心理科的医生应该是真正有兴趣,而不是被迫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学和乐于学有很大的差别,完成任务和真正热爱最后产生的效果、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对于这个学科,“如果爱,请深爱!”
石川呼吁青年医生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松弛有度,劳逸结合,保持相对稳定安宁、积极乐观的状态,才能更好地生活和为别人提供服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