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修好一条路,对贫困山村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对于这个问题,在湖北省建始县,没多少人比王光国更有体会。
王光国快50岁了,他是该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被称为修通脱贫之路的“愚公书记”。位于大山深处的店子坪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当地有一句老话这样形容这个村子:“左边石柱河,前面梯子河,右边洋芋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背磨得像骆驼”。
闭塞的交通是店子坪村脱贫路上的大麻烦。村民出行都要“打杵子、背篓子”“迈出去还要坐轿子”。如果想到临近的乡镇去赶集,村民得沿着河两岸的绝壁小道翻山越岭,来回一趟就要两三个小时,稍有不慎还可能摔下河谷,险峻的山路已经先后夺去了7条生命。
如今,这样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2日举行的发布会上,王光国带了两张照片现场展示村里的变化: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沥青路,并且贯通整个村子。
2002年,王光国当选村支部书记以后,开始动员大家修路。经历了凿毛路、修砂石路、水泥路、沥青路的过程,店子坪村现在实现了户户通、村村通。路修通后,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一位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开起了农家乐,年收入比原来增加5万多元。村里还建起了深加工的辣椒厂,产品远销国外。
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江西省安远县。这里是赣南脐橙的核心产区,但在2013年之前,这里的脐橙销路有限。从县城到赣州市不到200公里,但去一趟要起早摸黑、翻山越岭,所以外地人不去安远,本地人也不愿意出去。
“安远非常远。”2016年3月前往安远之前,罗洪波就常听人这样描述。之后的两年,他在安远挂职担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负责交通运输部对口支援与扶贫工作,并分管安远县的交通运输工作。
交通运输部对口支援以来,安远县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目前已经形成了北上南昌、南下广东、东出福建、西进湖南的高速公路大通道。安远的农村道路也得到飞速发展,2017年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的示范县。
路修好了,山村也聚起了人气。以前,安远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出门打工,很多村成了“空心村”“孤岛村”。随着企业的增多、用工量的增多,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
便利的交通路网让安远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促进了当地电商的发展。现在,安远县有1800余家电商,从业人员中六成是大学毕业生或返乡创业青年。2019年,安远全县电商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0亿元,电商扶贫的产业覆盖了80%的乡镇和32%的贫困农民。
原来破旧道路沿线一些被人遗忘的角落也逐渐“沸腾”起来,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旅游和餐饮等服务产业的人也增多了,“孤岛村”悄悄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如果重新介绍安远,罗洪波会选择这样一句话:“安远不远,景在眼前。”
交通兴,百业旺。这样的规律在天南地北许多地方都得到应验。“交通+扶贫”“交通+电商”“交通+特色农业”……一系列新模式让山高路远的山村一步步脱离贫困,迈向小康。
1983年出生的吕怡达是交通运输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综合处主任科员,去年9月,他结束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任期。通过交通扶贫,热拉村通了硬化路、通了客车,完成了6.9公里村组道路建设,实现了全村百姓“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
2018年,村里的返乡大学生牵头成立冰山小丫头食品有限公司,对外销售村内的特色农产品。第二年,这家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260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10人,非贫困户就业20人。此外,村内还先后成立了牦牛健康养殖基地、藏香猪散养基地等经济实体。
“村民的观念也转变了。”吕怡达看到,公路修通后,村里的青少年“出去走走、看看、闯闯”的意愿愈发强烈,也有很多大学生表示愿意在完成学业之后回乡创业。
在藏区驻村两年,吕怡达感受到,虽然汉族与藏族群众的生活习惯与风俗有很大差异,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林